工商社論》自由貿易的終點,是通膨的起點

美國日前公布2月通膨率達3.2%,高於市場預期,而備受聯準會重視的核心個人消費支出(PCE)物價指數在2月也年增2.8%,仍高於2%的官方目標,顯示通膨依然頑強。

近三年各國始終在通膨的陰影裡,通膨怪獸去而復來,表面上,這是疫後復甦帶動需求,俄烏戰爭推升原物料價格所致。事實上,這是自由貿易式微的必然結果,隨著美國倡議公平貿易,通膨這座休火山恐怕又要活躍起來。

也許有人會問:通膨和自由貿易有什麼關係?眾所周知,物價漲跌取決於供需,當保護主義升高,各國便會限制貨品輸入,進口受限制則供給不充裕,很容易就出現供不應求,而推升通膨壓力。如果依循自由貿易,在開放競爭的情況下,非僅關稅調降會帶來降價,市場競爭也會帶來降價。此外,全球化生產相應而生,各生產要素在市場那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下而形成供應鏈,生產成本減輕,同樣也會帶來降價,如此一來,何來通膨?

資料顯示,1995年烏拉圭回合協定生效這一年,是通膨的分水嶺,此前是高的,此後是低的。1947~1994年在美國主導下,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WTO前身)展開了日內瓦回合、東京回合、烏拉圭回合等八個回合談判,尋求市場開放、關稅減讓以創造自由貿易的環境,其中以談了八年的烏拉圭回合取得的成就最大,這讓書本上的自由貿易得以實現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

戰後40%的平均關稅稅率,於烏拉圭回合協定實施後降至3%,此外,1997年生效的資訊科技協定(ITA)也讓近300項資訊電子產品的關稅分階段降至零。1990年代自由貿易舉世風靡,全球化生產遙相呼應,加以技術進步,因而創造了「高成長、低通膨」的新經濟(new economy),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倡議的自由貿易不遺餘力,於2000年初更召開「新經濟白宮會議」,自由貿易之風行於此可知,曾幾何時,如今自由貿易竟已式微。

從總體經濟來看,1995年不只是自由貿易的分水嶺,也是通膨的楚河漢界,以美國而言,1970年代平均通膨率達7.1%,1980年代5.6%,1995~1999年平均僅2.3%。歐盟1997~2000年平均通膨率更只有1.5%,此前英、法在1974~1975年通膨率曾高達11~24%,1979~1981年也達10~18%。再以台灣而言,1995~1999年平均通膨率僅1.9%,與1970年代的9.5%、1980年代的4.6%有天壤之別,這說明自由貿易真是治療通膨的一帖良藥。

事實上,自2000年以來,直到2017年美中貿易戰之前,全球通膨率也是和緩的,因為自由貿易仍得以運行,這一期間美國通膨率大約在-0.4~3.9%,2008通膨率之所以升至3.9%,是因為國際油價漲至140美元的空前新高,想想,這要發生在1980年代,通膨率恐怕早已衝破10~20%了,拜自由貿易之賜,2008年歐盟通膨率只有3.7%,台灣也只有3.5%,經此一役,再度證明自由貿易確實是治療通膨的良藥。

歷史揮別柯林頓的自由貿易,走向了川普、拜登,這兩任美國總統以國家安全為由加徵關稅,進行貿易戰,干預全球貿易的進行,2018年川普更揚言退出世界貿易組織(WTO),美國從昔日推動自由貿易到今日高舉公平貿易,這意味著自由貿易已走到盡頭。事實上,這些年自由貿易已經後退了,從近年美國主導供應鏈移轉可以明白,新供應鏈不是自由貿易決定的,也不是那隻看不見的手引導的,而是美國以自身利益為考量所安排的。這個安排,少了自由競爭,多了貿易保護,自由貿易這一帖通膨良藥在美國干預下,效力還剩幾分?可想而知,如此而通膨怪獸如影隨形,也就不足為奇了。

自1995年以來,全球歷經多次風暴、危機、戰爭,但在2020年以前通膨率仍是低的,多數年代大家擔心的不是通膨,而是通縮。不過,近年情況彷彿又回到1980能源危機年代,在通膨四面楚歌、恐慌杯弓蛇影中,美國2022年通膨率升至8.0%,歐盟9.2%,2023年美國依舊高漲4.1%,歐盟更大漲6.4%,這是1995年烏拉圭回合協定生效以來所僅見,原因無他,公平貿易抬頭,自由貿易式微使然。

我們認為,這段日子全球從自由貿易走向公平貿易,看似貿易規則的改變,然而從總體經濟觀察,這可能也是通膨史上的重大轉捩點。當公平貿易凌駕於自由貿易,通膨這座原已長眠的休火山,總要醒過來的,也許,已經醒過來了。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明年Q4龍潭廠正式啟動
廣達擴產 加碼美國投資
海外交易熱 前11月複委託衝4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