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行政院不可讓綠色GDP走入歷史
主計總處日前發布一則公告,公告如下:「我國綠色國民所得帳係依聯合國SEEA之相關規範及我國國情予以規劃及編製,鑑於聯合國規範已朝建置基礎資料及環境受經濟活動影響統計與應用之方向發展,為更強化基礎資料之建置,本總處已與資料權管機關完成研商,自113年起移由該管按年編製及公布…」
這則公告語意模糊,欲言又止,不知所云。其實,多數人只想問一句:原訂年底完成的綠色GDP還會公布嗎?還有綠色GDP年報嗎?從公告研判,大概是沒了,未來的情況是把環境品質質損、自然資源折耗這兩本帳,移給農委會、經濟部、環境部等機關編製,而他們所編製的只是質損、折耗的「實物帳」,不再將其轉為「貨幣帳」,而沒有貨幣帳自然就編不出綠色GDP了。
所謂綠色GDP,原理很簡單,就是在原來的國民所得帳上,新增兩本帳,一個是自然資源折耗帳,另一個是環境品質質損帳,這兩本帳是人類經濟活動對環境所帶來的破壞紀錄,包括河川污染、廢氣排放、濫墾濫伐、超抽地下水等等,如果不自GDP扣除,就會發生污染愈多,GDP愈大的荒謬現象。總的來說,綠色GDP是要呈現健康的經濟發展,以避免追求GDP卻加重環境負荷,貽害子孫。
國民所得統計雖可以從支出、生產及所得三面完整呈現經濟活動實況,卻無法反映生產活動對環境造成多大的傷害,隨著環保意識提升,聯合國於1992年地球高峰會上建議各國編製綠色GDP,我國自1999年試編迄今已20多年,去年底所公布的2022年環境質損是316億元,自然資源折耗是94億元,合計410億,占實質GDP的比率0.19%,遠低於2001年的1.20%,2022年實質GDP是21.72兆,扣除污染與質損這410億之後,綠色GDP是21.68兆,綠色GDP成長2.61%,高於經濟成長率2.59%。
這說明把生產活動造成的污染、折耗透過防治成本法、淨價格法所估得的貨幣帳是非常重要的事,如果沒有這本「貨幣帳」,只有污染、折耗的「實物帳」,綠色GDP是編不出來的。
遺憾的是,主計總處這則欲言又止的公告,意思是日後會由各部會續編「實物帳」,想看資料的人自行連結去看,至於往年由主計總處加以整合的「貨幣帳」就沒有了,沒有貨幣帳,綠色GDP自然就走入歷史了。
我們了解,不論實物帳或貨幣帳,其編算都不是容易的事,例如所納入的質損、折耗項目是否有漏網之魚?採用防治成本法、淨價格法所估得的質損、折耗金額會否低估?這兩項工作決定了綠色GDP的品質,主計總處官員昔日也誠實的表示:「綠色GDP的實物帳仍待充實,例如土壤資源、環境補貼與類似移轉帳等等皆尚未納入。此外,溫室氣體雖有統計,但國際間對於相關效應之質損估算仍處於評估階段,尚無具體評量方法,因此目前也尚未納入質損估算。」
沒錯,我們現有的綠色GDP不太完美,然而,對於不完美的統計,應該是力求其完美才是,怎可以因為不完美就不編了?也許官員會說:沒有不編,仍會編環境污染排放帳、自然資源資產帳、環境活動帳呀。然而,這些都是實物帳,編實物帳而不編貨幣帳,有什麼意義?沒有貨幣帳,環境的變化不就與GDP脫鉤了嗎?如此,統計靈魂都不見了,哪還能編得出綠色GDP?
再者,編製綠色GDP這件事,不同於一般統計,預算法第29條寫得很明白,條文如下:「行政院應編製國富統計、綠色國民所得帳…。前項報告內容應於政府網站公開。」這裡的綠色國民所得帳,有國民所得四個字,自然是貨幣帳,在這個條文下,今年底政府仍得如往年一樣,編出綠色GDP,若只編環境污染、自然折耗等實物帳,是說不過去的。
我們最後要指出的是,政府統計要進步,得有資源才行,如今編製綠色GDP莫說一個處,就連一個科的人力都不到,如此在面臨編製困境時,能怎麼辦?只好把業務移至其他部會了。想想,在府院言必稱「淨零」的此刻,如果讓綠色GDP走入歷史將是何等的諷刺!但願行政院卓院長把眼光放遠,收回已發布的公告,給予綠色GDP更多的資源以完善此項統計,能有此政治遠見,台灣才有達成淨零目標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