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貿易戰陰影幢幢 地緣政治干擾經濟復甦

國泰金控日前舉辦法說會,總經理李長庚強調公司營運走在「穩健向上提升」階段。但是,他卻透露下半年有個「擔心」,即地緣政治衝突比過去更激烈,對經濟影響越來越大,若引發關稅大戰,台灣恐遭池魚之殃。他並指出,1929年經濟大蕭條很大關鍵就是保護主義,擔心現在大國拿關稅作工具、競選政見等,引爆關稅大戰,勢將衝擊經濟與企業營運。

李長庚一語道破現今企業經營最大的風險,就是國內外政治對立情勢的升高。在各國國內,因為重大選舉產生的政治對立情緒野火蔓延,最近台灣國會改革修法再度引爆群眾聚集抗議,就是最新的例證。此外,正進行國會改選的印度、6月即將全面改選歐洲議會的歐盟、執政保守黨極可能在7月大選慘敗的英國,以及11月舉行總統大選的美國,也都有國內政治對立情緒陡升的現象。

國內政治對立升高,在選舉期間非常容易外溢成為地緣政治的新風險。美國總統拜登與前總統川普競相拉高反中言論,拜登更率先對中國發出新一輪的貿易戰爭,宣布提高對中國電動車、電池、太陽能組件、半導體等七大項產品的懲罰性關稅。

緊跟在美國之後,歐盟執行委員會將在6月5日裁決是否對中國電動車徵收懲罰性關稅,如果通過,將從7月4日起實施。雖然各界質疑聲浪頗高,不過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最近堅持鷹派言論,說歐盟只要證明中國對電動車業的國家補貼非法,就將對中國電動車徵收針對性的關稅。

中國在拜登祭出100%電動車懲罰關稅之後,雖然沒有立即反應,實際上卻在等待歐盟的決議,再一併做出反擊。近日歐洲中國商會傳出消息指稱,中國政府可能考慮將自歐盟、美國進口的大型引擎汽車(劍指豪華轎車),課徵25%的臨時關稅。25%是世界貿易組織(WTO)允許對進口車輛徵收的最高稅率。

中國如果對美歐進口車課徵報復性關稅,必然對當地車廠造成重大傷害。去年中國出口汽車接近500萬輛,但是進口汽車不到80萬輛,還呈現出口大增、進口逐年衰退的趨勢,而且中國國內汽車產量大增,正要尋找市場去化庫存,加徵進口關稅對中國車廠有利。中國一旦對歐美汽車大廠進行報復,歐美大廠不只立刻因為成本大增而導致出口快速衰退,連原本國內的合資廠已經節節衰退的市占率,也會受到進一步的傷害,這也是歐洲車廠大聲疾呼要求歐盟執委會對於6月5日裁決必須謹慎、大多表態反對的主要考量。

拜登對中國電動車課徵100%的關稅,是基於他個人與民主黨的選舉考量,也為了維護他任內鼓勵美國電動車發展的產業政策、快速做出宣示更是期望歐盟能夠跟進。歐盟即將決議的電動車傾銷關稅也是從區內政治、選舉與預防性的產業保護來出發,但是這些從國內出發的保護主義政策,如果引發中國報復,就可能野火延燒成為全面的貿易戰,遭到貿易報復的產品絕對不會只限於電動汽車或傳統燃油車,而會波及到數以萬計的汽車相關零組件、甚至因為相互連串的報復而擴及到其他的產業。

李長庚的警語說出所有企業經營者的心聲,他期待各國領導人以蒼生為念,不要只以自己國家與政治地位思考,拿關稅作武器,當主要國家都掀起關稅大戰,台灣是小型經濟體,雖不想參與,但難免遭受池魚之殃,對企業盈利將是大考驗。但是在成王敗寇的選舉與政黨對決的戰場上,企業經營者的警語對政治領袖有多少影響,的確令人憂心。

我們就以一觸即發的電動車(汽車)貿易戰為例子,當歐美中三國的關稅保護壁壘轟然落下,全球化的汽車產業,有瞬間淪為封閉產業的重大風險,受害的不只是發動戰爭的歐美中三國,同為汽車製造與出口大國的日本與韓國、快速崛起為北美汽車製造基地的墨西哥、大量生產低價汽車的印度、以及相對便宜的東歐汽車製造廠也將被迫參戰。至於台灣、泰國等汽車零組件供應國,更將遭到市場訂單萎縮與成本大增的雙面夾殺。而關稅戰爭所增加的費用,最終將由全球消費者埋單,不只造成通貨膨脹居高不下,也會導致經濟復甦失敗、集體向下沉淪的惡果。

台灣股市在AI榮景的樂觀氣氛下再創新高,不少企業也受益於股市上漲而繳出亮眼的成績單,但是一觸即發的全球貿易戰卻可能瞬間澆熄經濟復甦的火苗,我們除了祈禱這些殺紅了眼的大國領袖能以蒼生為念,不把產業當成政治人質,企業經營者更要做好自保的防範,嚴防失控的貿易戰對企業正常運營的衝擊。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台積電廠地 高市加速通關
核四剩餘空地 火力電廠列選項
台泥認購飛宏私募 攻儲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