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赤字財政VS.財政赤字

工商時報【主筆室】 自從再度政黨輪替,民進黨重新執政以來,確實做了許多「大事」,積極推動各項重大改革、重大計畫與重大法案修訂,包括年金改革、前瞻計畫與二度修訂勞基法,無不引起重大的朝野對抗、社會震盪。唯獨上周五(元月19日)立法院臨時會三讀通過的「所得稅法修正案」則是一團和氣。朝野黨團紛紛提出比行政院版優厚的修正案,最終版本是截長補短,讓各黨團都有貢獻、都可以炫耀自己的政績,對自己的死忠選民都有所交代。整個過程沒有包圍主席台的武打情節,也沒有拉布條、舉字牌的對抗行動,更沒有立法院外面的抗議團體和拒馬,原來這是立法委員諸公正在送春節大紅包。事實上這個紅包雖然在今年發送,但要在明年五月申報所得稅時才會領得到。 此次「所得稅法修正案」本質上是個減稅法案,朝野立委當然要競相加碼,討好選民。從行政院推出時,就強調本案兼顧租稅公平、經濟效率、稅政簡化及財政收入四大面向且符合國際趨勢,有助於營造「投資台灣優先」的租稅環境以及有利於「積極留才攬才」的人力資源政策。換言之,既是減稅法案,行政院早就有做人情給立法委員諸公再加碼的打算,因此本案不但朝野共好,更是行政、立法兩院唱雙簧,你儂我儂、琴瑟合諧。 由於近幾任的財政部長都出身於稅務行政,在任何租稅相關法案推出的同時總不忘記帶上稅損金額的估算。換言之,在財政部的思維裡,減稅只會帶來稅收的損失,沒有想到減稅可能帶來經濟發展助益的貢獻。換言之,財政部只在意「財政赤字」的金額,而不考慮「赤字財政」的總體經濟效果。 事實上,總體經濟學談到政府的政策工具,需求面包括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但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美國、歐盟、日本各國政府幾乎都以直升機撒錢似的擴張性貨幣政策提供流動性,而且各國因財政赤字偏高,不敢配合採行擴張性財政政策,甚至對缺乏財政紀律的國家不假辭色。量化寬鬆(QE)成為顯學,擴張性財政政策被視如敝屣。 雖然台灣央行沒有採行量化寬鬆政策,然而,也多次調降利率,與國際貨幣政策走勢相符。此外,每年的貿易收支順差導致貨幣供給持續增加,雖然貨幣供給成長率都控制在央行的目標區內,但是每年M2成長5%∼6%持續多年,使台灣的資金寬鬆現象維持不墜,資金成本相對偏低,也曾造就不動產景氣將近10年的榮景。近一年來,台灣股市與國際股市的脈動相似,集中市場於上周五創二十餘年新高的11,150.85收盤指數。 然而,俗話說:「錢四腳,人兩腳」,錢賺錢容易,人賺錢艱難;寬鬆貨幣政策在所得分配上的副作用是讓M型化現象更加嚴重,富者愈富,貧者與富者的差距愈來愈遠。因此,一般國家都透過財政政策來劫富濟貧,力圖矯正因寬鬆貨幣所造成的所得分配惡化現象。事實上,台灣現行的所得稅制度,讓收入前2.5%的人貢獻了65%稅收,亦即,所得稅大部分是由高所得者所繳納。 此次稅改單身者若年所得低於40.8萬元或月所得在3萬元以下、雙薪家庭年所得在81.6萬元以下、雙薪4口家庭年所得在123.2萬元以下,均可免納綜合所得稅,估全台542萬戶受惠;另外根據財政部去年公布的「由財稅大數據探討台灣近年薪資樣貌」研究報告,2015年有近半數的受薪階級,年所得在40萬元以下。換言之,稅改調高扣除額後,近半數年所得總額未逾40.8萬元的受薪階級,皆可免繳綜所稅。 綜所稅除了提高四項扣除額造成稅損388億元之外,股利課稅新制因有取消半數設算扣抵制作為配套,稅損只有31億元;另外,各級距稅率調降,並取消最高稅率45%這個級距,造成稅損79億元,讓人覺得這樣的修改是向富人示好。綜所稅的稅損由營所稅提高(由17%提升至20%,但年所得50萬元以下者分3年漸增)以及對外資股利所得扣繳率提高1個百分點至21%,所增加的稅收來彌補,最後的稅損是198億元,較行政院版預估稅損52億元顯著增加。 主計總處預估台灣今年的經濟成長率為2.29%,較去年的2.58%為低,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出口成長率估計只有4.51%,固然是基期偏高所致,但是以出口做為今年的經濟成長引擎,顯然力道有所不足,應該有其他的刺激成長手段。然而,今明兩年國際利率呈看漲趨勢,台灣很難反向而行,從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將是可以考慮的配套。 雖然今年的稅改要到明年才實際受惠,然而受惠的民眾知道明年不用繳納綜所稅,今年就可以將儲備納稅的款項提前消費;股民也因股利所得稅新制受惠而增加股市參與,間接提升證券相關行業收入。財政部念茲在茲的「財政赤字」稅損,或許反倒成為刺激今年經濟成長的「赤字財政」擴張性財政政策;至於立委諸公積極加碼減稅,原本是政策買票,可能成為「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經濟成長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