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敏琳好萊塢觀察】齊柏林拍片墜機 職安監督機制應升級

這次探討電影拍片安全專題, 主要是在聽聞台灣導演齊柏林在拍攝《看見台灣》紀錄片不幸墜機的消息後有感而發。

好萊塢有不少偉大的夢想家,充滿了創意和野心,一部又一部千奇百怪、扣人心弦的電影因此而生, 形成「好萊塢神話」。這神話帶來的名與利, 造成飛蛾撲火效應, 因此在早期拍片史上發生不少集體傷害事件。不過走出悲劇,把安危擺第一確實在好萊塢已經形成共識,歐美各國也有監督機制和法規把關, 值得還在電影萌芽階段的亞洲國家參考借鏡。

值得慶幸的是,如同專題指出,過去「報喜不報憂,壞事壓下來」的苟且心態,透過同業社群和新APP,加上職安機構新法規,因此無所遁形。一旦有傷害事件發生,能及時獲得重視和檢討,降低不幸事件的機率,徹底保護工作人員。

狄倫歐布萊恩(右)在傷勢復原後宣傳新片《美國刺客》,接受本文作者左敏琳(左)採訪。(左敏琳提供)
狄倫歐布萊恩(右)在傷勢復原後宣傳新片《美國刺客》,接受本文作者左敏琳(左)採訪。(左敏琳提供)

除此之外,電影是個集不同才藝而成的行業, 在好萊塢,從劇作家工會、電影攝影師工會、演員工會和導演工會等等,經常同一陣線,彼此扶持;同時業界定期有討論會針對各個職守需要提案溝通,對爭取福利以及提高職業安全貢獻不小,值得參考。

其實職安問題,不只是電影業,而是所有行業都會面臨並且值得正視討論的議題。只是拍電影成本大、風險高, 加上演員特技都高度競爭求表現的人為因素,讓影藝界職安問題更加複雜。

採訪好萊塢二十載,電影這個高風險,有「致命」吸引力的行當,拍片背後的故事和發展過程常常比電影本身還值得玩味。特別在議題全球化,電影跨國界的今天, 專業提升更是刻不容緩。


更多鏡週刊報導

【好萊塢職災】一個月內2替身喪生 一墜樓、一撞車
【好萊塢職災】《移動迷宮》帥哥腦震盪骨折 復原後這樣說
【好萊塢職災】火車撞飛鐵床砸死助理 導演坐牢且十年不能當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