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瑞特氏食道症狀有哪些?跟胃食道逆流、食道癌有何關係?飲食要注意什麼?

巴瑞特氏食道你聽過嗎?台灣胃食道逆流人口逐年增加,國內健檢資料庫統計,每四人中就有一人有胃食道逆流,而這群人正是巴瑞特氏食道的高風險族群!究竟巴瑞特氏食道是什麼?和胃食道逆流、食道癌有何關係?巴瑞特氏食道症狀有哪些?巴瑞特氏食道該怎麼吃?Yahoo奇摩顧健康帶你一起了解!

相關新聞》食道長滿「鮭魚斑」,巴瑞特氏食道惹禍!醫師:小心癌變食道腺癌

巴瑞特氏食道患者最典型的症狀便是胃食道逆流。示意圖來源:Getty Images
巴瑞特氏食道患者最典型的症狀,便是胃食道逆流。(示意圖/Getty Images)

巴瑞特氏食道是什麼?定義為何?

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最早由英國外科醫師諾曼·巴瑞特(Norman Barrett)於1950年提出。巴瑞特發現,當胃食道逆流(GERD)導致胃食道交接處長期慢性發炎時,賁門附近的食道黏膜,在胃酸反覆傷害及修復的過程中,會發生細胞變異。

胃腸肝膽科醫師李宜霖指出,原本扁平的複層鱗狀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會被更耐酸的單層柱狀上皮(Simple Columnar Epithelium)所取代;而這一類的柱狀上皮細胞,原先只在胃部或腸道裡,若分化增生到食道,就屬異常現象。要明確細分是從胃部增生而來,或是腸道化增生而來,必須經由病理切片。

目前各國對於巴瑞特氏食道的定義有所不同。日本與英國認為,內視鏡底下發現柱狀上皮覆蓋的食道(columnar-lined esophagus)即可稱為巴瑞特氏食道;德國和美國的定義則較為嚴謹,除了內視鏡下發現有柱狀化生的食道上皮,還須切片證實有腸化生(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才可歸類為巴瑞特氏食道。現階段研究顯示,有出現腸化生的巴瑞特氏食道,才有癌化的風險。

延伸閱讀》反覆胃食道逆流?小心「巴瑞特氏食道」報到!醫警1部位凸起要小心

巴瑞特氏食道症狀有哪些?

胃食道逆流是巴瑞特氏食道患者最常見的症狀,包含胃部出現灼熱感(火燒心)、胃酸逆流、吞嚥困難、胸悶胸痛、喉嚨有異物感、打嗝、腹脹。通常患者都是因為胃食道逆流不適就醫,內視鏡檢查或病理組織切片後,才得知罹患巴瑞特氏食道。

不過,聯安診所內視鏡室主任徐兆甸坦言,依據臨床經驗,部分患者就算內視鏡已經發現嚴重胃食道逆流,但因仍無明顯症狀,容易誤以為沒有問題,提醒民眾千萬不要依靠感覺來判斷胃食道逆流程度,應該接受胃鏡的客觀檢查才準確。

巴瑞特氏食道高風險群有誰?

巴瑞特氏食道的高風險群,不只有長期受到胃食道逆流所苦的患者,有越來越多研究發現,其與先天基因變異及後天環境間的交互作用有關。而根據胃腸肝膽科醫師賴佳業的說法,以下七類為巴瑞特氏食道常見的高風險群:

  • 家族史:直系血親中有巴瑞特氏食道者。

  • 疾病:胃食道逆流或合併有胃液、十二指腸液逆流(膽汁與胰液)患者。

  • 人種:白人的患病機率高於其他人種。

  • 年齡:50歲以上風險增加。

  • 肥胖:蘋果型肥胖或BMI指數大於27。

  • 性別:男性罹病率是女性的兩倍。

  • 不良習慣:吸菸、喝酒、飲食油膩。

巴瑞特氏食道和胃食道逆流、食道癌之間有何關係?

胃食道逆流是巴瑞特氏食道的誘發因子之一,巴瑞特氏食道又是食道腺癌(食道癌的一種)的癌前病變。所謂的癌前病變並非癌症,而是正常細胞轉變為癌細胞的過度期,癌前病變若能及時處置,不一定會發展成癌症。然因癌前病變階段,人體大多無感,很可能忽略,進而錯過黃金治療期。

在台灣,胃食道逆流的盛行率約有25%,需要國人多加注意。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教資料示警,長期胃食道逆流者,約有5%會合併出現巴瑞特氏食道;西園醫院表示,一旦黏膜變性,每年有0.5%的風險罹患食道癌,需要定期追蹤。雖然臨床數字看似不高,但研究指出,有巴瑞特氏食道的患者,發生食道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30至60倍,不可不慎!

延伸閱讀》吃不下飯、聲音變沙啞、喝水容易嗆到恐是食道癌警訊!醫籲3大族群應特別留意

巴瑞特氏食道怎麼診斷?

巴瑞特氏食道常見的診斷方式為食道內視鏡檢查,亦即照胃鏡。將長管狀的內視鏡由口中置入後,在進入胃部前,醫師會順便觀察食道是否有巴瑞特氏食道病變;如需更進一步確認,則會使用內視鏡採取檢體,化驗以獲取更詳細的資訊。

而要診斷為巴瑞特氏食道,必須符合三條件:

  • 食道出現明顯的侵蝕病變。

  • 食道變得狹窄。

  • 切片檢查後,發現食道內出現腸化生。

巴瑞特氏食道如何治療?

鑑於巴瑞特氏食道有癌化風險,千萬不能輕忽。巴瑞特氏食道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定期追蹤和手術治療。要是胃鏡切片確定有巴瑞特氏食道,需長期服用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PI)減少胃酸逆流、抑制發炎。此外,依據胃鏡切片結果,會有不同的追蹤及治療建議:

  • 無組織分化異常:建議每三至五年追蹤一次胃鏡。

  • 無法確定是否有組織分化異常:建議半年到一年後,再追蹤一次胃鏡。

  • 低度分化異常:建議用內視鏡電燒,將分化異常的組織清除;或保守選擇每年追蹤一次胃鏡。

  • 高度分化異常:建議用內視鏡電燒,將分化異常的組織清除。

  • 食道癌:早期食道癌建議用內視鏡電燒或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MR)將組織切除,其餘則建議外科手術處理。

馬偕紀念醫院衛教資料提到,食道癌因為難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後不佳,即使手術治療,五年存活率也僅約兩成;因此所有巴瑞特氏食道患者,最好在醫師的建議下,定期接受內視鏡檢查追蹤。需要特別提醒的是,藥物治療只能控制狀況,預防巴瑞特氏食道持續惡化,但已產生的病變不會消失。

巴瑞特氏食道飲食要注意什麼?

巴瑞特氏食道患者除須定期追蹤治療,日常的飲食上也應有所調整。例如少喝咖啡、紅酒、薄荷茶、可樂等刺激性飲料,少吃辛辣食物避免對食道和胃部造成太大刺激。

考量太酸的食物,很可能導致胃酸過多的現象惡化,因此也須避免攝取檸檬汁、水果醋、鳳梨、番茄等較酸的飲品或水果。另外,蛋糕、巧克力等糖分過高的食物,容易刺激胃酸分泌,最好不要吃。

撰稿記者:陳昭容

核稿編輯:廖梓鈞

參考資料

癌症時鐘快轉!十大癌症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