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訪北京透露了什麼玄機 美中走向冷和了嗎?

美國務卿布林肯訪問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圖片來源/布林肯推特)

6月18日美國務卿布林肯訪問中國,由於這是拜登就職後首次國務卿訪中,特別還因今年2月發生了中國間諜氣球漂浮美國上空事件,導致布林肯延遲訪中行程,因此這個訪問更為外界矚目。

布林肯此次訪中除了與中國外交部長秦剛會面,也與中共外事工作委員會秘書長,也是中央政治局委員的王毅會面,更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面談。就見面的成果來說,拜登政府認為布林肯此行應有達標,但對於是否有具體達成共識的項目,這部分就比較不那麼清楚。反正美中在事前對布林肯訪中行都特意表示沒有期待,意圖降低外界預期。

中方新聞稿強調雙邊議題,要美停止炒作「中國威脅論」

中方在事後發布三位資深官員與布林肯見面的新聞稿。首先,在外交部長秦剛與布林肯會面時,中方強調要讓中美關係止跌企穩,重回正軌的主張,與要求美方應該採取什麼行動,並提到其同意的中美未來合作議程。而在中共外事委員會秘書長王毅與布林肯的會面中,中方更強調美方做錯了什麼,主張美方對此要深刻反省,並與中方一起管控分岐,避免戰略意外。

也明確提出「美方停止炒作『中國威脅論』,取消對中的非法單邊制裁,放棄對中國科技發展打壓,不得肆意干涉中國的內政」等要求,以及提到中方認為臺灣問題的實質是什麼。

而在習近平「會見」布林肯的新聞發佈上,強調中方認定中美關係的本質以及其總體定位是什麼。也在新聞稿中提到布林肯提及「美方遵守拜登總統作出的承諾,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制度、不尋求通過強化盟友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等「四不一無意」立場。

但在美方事後公布的新聞稿可以發現,美國並沒有如中方對每一個會面都有事後進行新聞公布,而是全部結束後一次性處理。美方的新聞稿除了強調美國會以一個負責任的態度展開與中國的嚴格競爭外,提到美中兩邊都歡迎學生、學者與商業交流,並希望增加美中雙邊直飛航班數量。

美方新聞稿重實質,強調美中三公報及六大保證

美方也提到美國人在中國被錯誤拘禁與芬太尼藥品問題,以及提出對中國在香港、新疆、西藏等人權問題的關切。新聞稿中也提到布林肯提到美國根據《台灣關係法》、美中三公報以及六大保證的一中政策維持不變,以及美國強調台海的和平與穩定。

美方新聞稿也提到美國與中國有討論烏克蘭議題,北韓核武問題也即中國在古巴的情報站問題。以及美國願與中國在氣候變遷、食物安全、公共衛生、全球經濟穩定等議題開合作。

看到美中的新聞公布,可以發現,中國聚焦於著墨美中的雙邊議題,洋洋灑灑提出對美國的例如散播「中國威脅論」、華府對中國展開科技制裁等指控,並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關切,意即希望美國不要介入。中國特別在習近平會見的新聞稿上提到布林肯重申對「四不一無意」的承諾,顯示中國對此議題極為重視。

但相對而言,美方發布的美中關係卻是非常具體的問題,例如被中國扣押的美國公民、進入到美國的芬太尼藥品問題等。同時美國還提到美中有討論現在的俄烏戰爭議題,但這個議題卻沒出現在中方發布的新聞稿上。中國的「不提烏克蘭議題」可能是還顧忌其與俄羅斯的關係,不願讓普丁認為北京背著普丁與華府在討論俄烏戰爭情勢。同時,相對中方提到美國承諾「四不一無意」,但這部分沒出現在美國國務院的新聞稿,而美方公布的read out卻提到美國的一中政策內容以及對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視。這兩者也(當然)沒出現在中方的新聞發佈上。

從美中對布林肯訪中的新聞公布差異,可以發現中國把此次訪問的焦點放在穩定美中關係,看出中國對於改善美中關係有殷切期待,包括科技限制與對單邊制裁等問題。

但美國更強調如何在具體議題上建構出可以區隔處理(compartmentalization)的方向,以落實其「競爭、強本、結盟」的對中政策作為。因此這個訪問對美中來說,可能認為見面本身就是個成就,但彼此對於這個成就的方向是存在差異的。

布林肯赴北京目的:與習近平直接溝通

對美國來說,國務卿布林肯訪中的最主要成果應該就是見到了習近平。拜登政府從2021年上任以來,認為美中關係的問題之一是美國無法確信中國外交部能夠扮演有效傳達美國訊息的作用。華府決策圈認為中國外交部在對外事務不具決策能力,也多因想避免攖其鋒而不願在習近平面前誠實傳達美方訊息,這段期間也是中國戰狼外交最盛時期,使得華府更相信以上判斷。

因此從2021下半年開始,拜登政府的重點就是要能與習近平直接溝通,以確保信息可以正確無誤地傳達到習近平耳朵內,同時也能以此直接觀察習近平對這些訊息的反應。

過去因為習近平幾近歇斯底里的清零政策,其本身為了安全之故也避免出國,使得美方在2022年印尼峇厘島會議前,一直沒有機會在國際場合與習近平直接碰面,只能透過視訊會議。但即便去年底的峇厘島會議促成了拜習會,但美方更希望與習近平的直接溝通可以制度化。因此當布林肯此行可以見到習近平,華府對此行的結果就感到滿意。

華府如願見到習近平,但習近平與布林肯見面,也代表中方對美中關係的現況有疑慮,所以習近平在後疫情時代會願意「破格會見」布林肯。而從中方新聞稿可以發現,中方也想藉由這個會見,發出三項重要訊息。

習近平見布林肯透露的三項重要訊息

首先在新聞稿中,說習近平強調「世界在發展,時代在變化。世界需要總體穩定的中美關系,中美兩國能否正確相處事關人類前途命運。寬廣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發展、共同繁榮」。

一、中美G2管理世界

由於在6月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中,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也提到「世界很大,可以容得下中美兩國」,以及認為中美需要建構新時代大國關係,這代表習近平基本上是以建構中美G-2管理世界,以這樣的關係看待所謂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

從這個中美G2管理世界模式可以看出中國對世界秩序的看法,意味著中國認定這個世界是沿著美中的意識形態進行集團區分,一方面是美國為主,而日、德、英、法等民主國家被歸類於接受美國領導的次級國家,而中國則是另一個集團(亞非拉等第三世界國家?)的領導者。

二、要求彼此尊重雙方的勢力範圍及核心利益

其次,習近平提到「大國競爭不符合時代潮流,更解決不了美國自身的問題和世界面臨的挑戰。中國尊重美國的利益,不會去挑戰和取代美國。同樣,美國也要尊重中國,不要損害中國的正當權益。任何一方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塑造對方,更不能剝奪對方正當發展權利」。

三、不主張美中是競爭關係

這意味著中國不認同美方主張中美關係是競爭關係,現在是如何管控競爭使其不要失控的認知。中國要求的是雙方尊重彼此核心利益,要管控意見分歧。意即在這個世界是沿著意識形態進行集團劃分下,中國基本承認美國有其勢力範圍,但也要求美國必須承認中國的勢力範圍,要美國不要干涉中國認定在其勢力範圍之內的事務。特別是中方認為是其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之台灣議題。

有趣的是,從2008金融海嘯後中國認為世界局勢出現東昇西降,美國勢衰而中國崛起,雙方出現黃金交叉是遲早的事,因此預期美國會在擔心中國崛起下而對中國採取對抗行為,以期待在中國尚未完全崛起時就將其打回原形。

這個分析基本上是認為美中關係是「守成強權VS.崛起強權」的競爭結構,而守成強權(美國)日漸勢衰,崛起強權(中國)國力處於蒸蒸日上的狀態。換句話說,中國先是承認美中呈現競爭關係,而崛起的中國在此是會競贏的。可是習近平在這裡卻反對美中處於競爭,反而更希望美中可以各自承認彼此勢力範圍。這個「不要競爭以維持現狀」的轉折,是否代表習近平對中國自身實力也沒有過去的自信呢?

面對布林肯,中國外交部與習近平扮演一硬一軟兩手角色

當然中國特別提到布林肯重申「四不一無意」,不管布林肯當時對此是採取何種方式表述,但是北京肯定對這段文字十分在意。這與中國防長李尚福在香格里拉對話提出「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的嚴厲警告,呈現非常不同的調性。連同先前的分析,感覺到雖然中國在習近平「會見」布林肯時刻意強調尊卑高低的位階,但發出的訊息卻不是對美嗆聲,而幾乎是希望與美國可以穩定關係的哀求。

當然中國是透過部長秦剛提出合作議程,透過王毅秘書長提出警告,習近平則是對中美關係提出未來的期待。因此還是有調性的分工關係。但從習近平發出幾乎可說是求軟的姿態來看,中國這次對美國的態度是比較緩和的。

布林肯訪中,習近平端坐主位,布林肯與其他官員坐在兩側。與習近平接見他國外賓左右坐形成鮮明對比。(圖片來源/布林肯推特)

中國對美態度,有政治與經濟對話,軍事溝通抵死不從

但有趣的是,即便習近平對美國發出信號是軟調的,但布林肯還是沒拿到中美軍事對話。而從近日美中出現包括經貿官員的對話,現在也有布林肯訪中,顯然中國對於經貿與外交的對話呈現開放態度,但對軍事溝通卻抵死不從。有一說認為中國拒絕軍事溝通是因為擔心一旦同意,代表中國同意美國可以執行例如台海巡弋、南海的自由航行任務等,因為存在溝通機制以處理屆時出現紛爭的狀況。

只是如果是這樣的話,代表中國事實上對於美國在台海巡弋與南海自由航行的反應,很可能會持續日前的危險操作。這代表在未來,類似高張力對壘會持續出現。

但也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軍方怕與美國溝通,也反對建立中美軍事互信,因為這意味著中國的軍事弱點會在互動過程中被美軍一覽無遺。以中國不擔心與印度就邊界議題進行軍事互信與熱線,但拒絕與美國的溝通來說,中國似乎有其軍力高於印度但劣於美國的認知。

不管是哪一種理由,以中國軍方不聽命於政府,而是由黨指揮槍,有一套平行於外交部門的系統來看,外交部門不僅沒有與軍方協調的機制,也代表一旦出事時,如果外界沒有與軍方直接溝通的方式,光仰賴與外交部門溝通,其訊息很可能無法及時轉達到軍方。可能會使意外擴大成危機,使危機醞釀成衝突。

這也是美方急切希望能與中國軍方直接溝通的原因。但現在看起來,一旦真的有事,大概只能透過與習近平的熱線,從中央軍委會主席直接下令了。這是很危險的處境。

兩次美艦穿越台海時機頗引人注目

就在布林肯與習近平見面後隔天,美國海岸巡防艦史卓頓號從南向北通過台灣海峽,同天也有媒體提到義大利軍艦停留在日本橫須賀基地,代表義大利對印太自由恆祥的承諾與安全穩定的重視,並提到其與台海的關係。由於在6月3日才發生中國軍艦蘇州號對在台海巡弋的美艦鍾雲號進行危險內切動作,因此在不到一個月內美艦再度出現在台海,而且還是在國務卿布林肯與習近平見面後隔日,也引發注目。

6月3日發生中國軍艦蘇州號危險內切美艦鍾雲號時,正好也是美國防長奧斯丁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發表演講之際,中國防長李尚福隔天的演講針對葛來儀及其他東協國家對中國解放軍危險動作的質疑,反而回以這都是美軍在中國領海領空的周邊活動所引起,挑明了日後解放軍會以危險動作應對美軍自由航行任務的舉措。

因此這次美國軍艦再次通過台海,顯示美國以此告訴中國,其台海巡弋會照常舉行不受限制。雖然有人說此次通過台海的美艦不是軍艦,而是海岸巡防隊的船隻,因此軍事意味較低。對此我們還要再看是否日後美國台海巡弋會少派軍艦而多派海巡艇,但美國無視於中國先前的警告,以及此次切在布林肯訪中結束後展開台海巡弋,也相當程度代表美國對中國在台海周邊挑釁的反應態度。

如何解讀「習近平表示無意挑戰美國」的宣示?

針對習近平在與布林肯見面時提到,「中國尊重美國的利益,不會去挑戰和取代美國」,有人認為這代表習近平對美國釋出低調訊息,強調中國不會挑戰美國地位。但是把這句話的前後合併起來看,更像是習ˋ近平以此要求美國不要挑戰台灣等中國視為核心利益的議題,當美國不挑戰中國核心利益時,自然中國也不會挑戰美國。

雖然習近平此次會見布林肯所釋出的態度是軟的,但這不意味中國因此收縮其核心利益的定義。與外界期待相反,中國並沒有因為內部嚴重的經濟問題,而在對外態度上採取比較自制的作為,透過建構一個穩定外部環境使其可以專心面對內部問題。中國的反應反而是更要劃定勢力範圍,要求外界不要干涉其認定的核心利益範圍。

基本上中國非常擔心外界會利用其經濟弱勢侵犯其核心利益,使其疲於奔命。但當遇到這個問題時,因中國現在又缺乏經濟工具,因此會更仰賴軍事手段。偏偏中國也不知其軍事能力如何,因此往往只能虛張聲勢,為了避免其虛張聲勢被看穿,中國的作為也更傾向於激烈冒險,意圖迫使對方收手。

當拜登在布林肯離開中國後說習近平是獨裁者後,中國外交部美大司司長立即成篇累牘的提出美國的錯誤,甚至為此不惜冒時序錯誤的說,美國對中政策是先有美三公報,之後的《台灣關係法》等都是美國自己的後加。但1979年《台灣關係法》就已經出現,1981年美中才有第三份上海公報。因此不可能美中三公報的發生時序是在《台灣關係法》之前。但這個意圖也表示中國在無法使美國同意其一中原則後,改採要讓美國改變其一中政策的作為。

從要美國不挑戰其核心利益,到北京要美國改變其一中政策的內涵,希望改以接受中版的一中原則為主,這個過程有些類似中國過去首先反對兩岸有一中各表的共識,之後再接過「九二共識」,但改向定義九二共識為「兩岸各自口頭表述一個中國原則」,等到取得馬英九總統在2015年11月於馬習中主動說出陸版「九二共識」的定義後,再反向指控是台灣在2016後不接受九二共識導致兩岸關係緊張。這兩個過程的類似需要關注。

把「防止競爭失控」認為是「冷和」會是戰略誤解

有人對布林肯訪中行下結論說,現在美中朝向冷和,但根據前述的分析,這個結論很可能會是誤解。

美國將布林肯訪中之行,視為其防止競爭失控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國對於與中國展開全方位競爭但卻沒有溝通管道,其可能對競爭帶來的失控風險高度擔憂。布林肯此趟訪中行可以見到習近平,就被美國高度重視,而中國也的確對自身內部的問題高度擔憂,因此習近平會「破格」會見布林肯並發表對美中關係前景的言論,代表中國也不樂見美中關係進入敵意螺旋,使其變得處於內外交征的窘境。因此雙方都不願關係失控。但能夠由此推論出美中就要邁向冷和了嗎?

首先,美中關係會出現敵意螺旋從來都不是某一方有意擴大衝突而來。往往更多是認知的差異與彼此的結構位置交互作用的結果。在2017年底美國國安戰略定義中國為改變現狀強權,無意於維持現狀後,當時自信滿滿的中國認為美國是擔心中國會超越美國,因此才會想藉此作為扳回頹勢。習近平在新冠肺炎疫情後更提到「東昇西降」,以及中國會因自身太強而招到西方忌恨,因此更需要自力更生,透過以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經濟戰略以自主獨立。中國因此認為都是美國在挑起鬥爭,希望趁中國還沒完全崛起前就套殺中國。

換句話說,美國認為中國在改變現狀因此需要對中國明白採取競爭策略,而中國認為美國會採取競爭策略,是因為美國對中國崛起的猜忌與對自身力量日趨下墜的擔憂。但面對美國希望可以管理競爭避免使其失控的要求後,中國卻一反先前認為美國因擔心自身實力下墜而要對中競爭的估計,強烈反對中美關係是處於競爭狀態,反而要求美國尊重中國勢力範圍,以建立一個井水不犯河水的相互共存,沒有競爭的狀態。只是這對美國來說是不可能的,因為既然中國承認中美關係有意識形態競爭的味道,美國抱持自由民主是普世價值的信念,就不認為尊重個人自由可以有邊界,也不同意只有部分人可以享受民主。

同樣的,對於美國基於可控競爭而需要軍事對話的要求,中國反而認為軍事對話會正當化美國對於中國視為其利益核心區(例如台灣、東海、南海)的軍事介入。中國為了保護其認定的核心利益而採取的作為,對美國來說反而是切斷避免衝突政策工具的作為,懷疑中國明知沒有煞車溝通下,如果類似問題出現時,可能更會傾向以擴大衝突來降低衝突的策略處理(escalate to de-escalate),美國屆時更不可能會與這個幾近勒索的方式配合,因此也開始要計入中國無意降溫的可能性。

這意味著即使美中都無意惡化關係,甚至習近平還發出無意挑戰美國的講法後,但彼此在結構位置的不同,以及中國以保護(強加於該地區並要外國承認)自身勢力範圍的方式來面對(與反對)中美競爭的態度,同時北京只關注大國反應,但不注意受影響的該區域國家之感受,都是在加速衝突與惡化結構關係的作法。這是個很容易產生衝突升級與現狀被破壞的狀態。因此說美中無意衝突所以現在雙方會朝向冷和,甚至以此為基礎說台灣應該採美中等距,都會是不成熟的戰略判斷。

本文授權轉載自思想坦克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69歲菜販叫賣只能發氣音...竟發現單側聲帶麻痺》馬偕率先亞洲靠「這個手術」治療改善
裝修眉角大拆解 專家傳授三招輕鬆打造夢想家
美國「女股神」買進台積電ADR 出清輝達也減碼特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