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哪裡度過生命最後時光?

能夠選擇如何走過最後一哩路,讓自己能善終是一件很有福份的事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沈怡伶指出,讓末期個案能夠在熟悉的環境,熟悉的家人旁,走完生命最後的一哩路,其實是一件非常圓滿的事,不一定是要用醫療儀器才能代表「盡心盡力」。 目前在臺灣社會,尤其是臺北市,能接受居家安寧概念的民眾不多,再加上能明確說出希望善終地點的病患非常的少,這對正在推動居家安寧的團隊來說是個困境。 目前大多數接受居家醫療的個案中,有許多已經是長期臥床合併重度失智,早就無法表達自己希望善終的地點,子女們在有限的時間內無法取得共識,一旦發生狀況也只能往醫院送。 然而急診室的醫師面對一位陌生個案,也只能全套檢查從頭做起,即使家屬簽立了不急救同意書,但此時對末期個案來說仍然是煎熬,這也是遲遲無法將居家安寧的概念跟理念推廣的絆腳石。 沈怡伶表示,日本早在十年前就面臨相同的問題,2009年厚生省的數據顯示全國只有12%的人在家中逝世。但針對於健康長者的調查中,發現有40%希望在自己居住的安養中心善終;40%希望在自宅、子女家或是親戚家往生。而對生命末期的個案做的調查發現,竟高達60%的人希望在家中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光。 其實選擇能在熟悉的環境及家人旁,走完生命最後的一哩路,是一件非常圓滿的事,透過這堂人生的課程,學習如何跟愛的人「道謝」、「道歉」、「道愛」及「道別」,而非一定要用醫療儀器才能代表「盡心盡力」,目前這種緩和醫療就是需要內化的概念,值得大眾用心思考跟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