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運分級怎麼分?田徑選手矇眼跑步?球賽必須保持安靜?8個帕運小知識一次看
2020東京奧運,台灣選手表現有目共睹,但你知道東奧其實還沒結束嗎?帕運已在 8月 24日開幕,台灣也派出 10位優秀選手參賽,力拚奪牌!在觀賞台灣選手精湛的表現前,先讓小編分享 8個你可能不知道的帕運小知識吧!
帕運為什麼叫帕運?
帕拉林匹克運動會(Paralympic Games,簡稱帕運),是一項為身心障礙者舉辦的國際型綜合體育賽事。Para,最初取自Paraplegia(下半身不遂),是帕奧創始者Ludwig Guttmann爵士在二戰結束後,為了協助大量脊髓受傷的軍人重拾信心而創立的運動會。如今Para一詞轉為Parallel(平行)之義,象徵與奧林匹克運動會擁有平行地位。
延伸閱讀》帕運為什麼叫帕運?帕拉林匹克運動會是什麼?與奧林匹克運動會有何不同?
帕運分級怎麼看?英文數字各有意義
帕運的項目分級基本上是一組英文字母加上數字,英文字母代表比賽項目和種類,數字則指殘障程度與類別,通常數字越小代表身體損傷越嚴重。以台灣選手陳亮達參加的S7、SM7為例,英文字代表泳式,S指的是自由式、仰式、蝶式,SM則是混合式,SB代表蛙式;而數字1至10級屬於四肢、軀幹殘障,1為最嚴重,10是最輕微。11至13指的是視覺障礙,14則代表智力障礙。
再舉田徑為例,田徑分為T(Track,徑賽)以及F(Field,田賽),同樣搭配一組數字,11至13為視覺障礙,20為智力障礙,42至46屬肢體殘障,51至58則為需要使用輪椅比賽。我國選手劉雅婷,這次便是參加女子F12級標槍比賽。
延伸閱讀》【東京帕運】check it 奧!不再傻傻分不清楚——帕奧入門介紹篇
確保比賽公平!參賽前重新接受分級檢驗
為了保障比賽的公平性,每一屆選手在比賽前都會重新接受分級檢驗,也就是說選手們的級別會根據參賽當屆的情形調整,不一定都是維持同一個參賽級別。分級時會由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及運動教練一起進行。目前帕運的障礙類別,有視覺障礙、心智障礙與八種肢體障礙,運動員須同時符合不同障礙運動項目的最低障礙標準,才可以參加比賽。
延伸閱讀》帕運2020轉播怎麼看?帕運台灣選手賽程、轉播頻道一次整理
帕運柔道只讓視障選手參加?快要出界裁判怎麼提醒?
而在帕運柔道項目中,僅允許視障選手參加,並依損傷嚴重程度分B1、B2以及B3級。所有選手進行無差別同場競技,只是損傷最嚴重的B1級選手會在柔道服上做一個紅色圈圈標記,以讓裁判知道在比賽過程中他們需要協助引導。帕運柔道另外一個特別的地方與規則有關,比賽過程中選手必須一直抓著對手的柔道服,而當選手接近賽場邊緣時裁判會喊「jogai」來提醒。
延伸閱讀》奧運還沒結束 台灣10位帕運選手熱身力拚奪牌:桌球男單世界排名第一受矚目
田徑選手為什麼要矇眼跑步?場上為什麼有領跑員?
至於帕運田徑項目,在視覺損傷最嚴重的T11級比賽時,為了確保比賽公平,選手須戴上不透明眼鏡或其他替代品來阻擋光線,避免使用殘餘視力。另T11、T12級會由領跑員協助選手進入比賽區域,並在領跑員的陪伴下完成比賽,兩人中間僅透過一繩牽引,需有相當的默契和信任才能順利完成比賽。
台灣健力女將林亞璇六度參賽 健力跟舉重差在哪?
今年是台灣健力女將林亞璇第六度參加帕運,表現備受關注。大家看比賽時可能會問,健力跟舉重有不一樣嗎?其實帕運最初也將健力項目稱作舉重,直到1992年國際技術委員認為舉重比賽的項目與身心障礙所呈現的類型不同,帕運中的比賽和「臥舉」較為類似,因此重新定位為「健力」。
延伸閱讀》十大帕運台灣選手粉專、IG追起來! 58歲桌球國手盧碧春故事感動網友
輪椅籃球大有學問!輪椅設計依攻防位置有所差異
除了上述台灣選手本屆參加的比賽外,帕運還有其他值得關注的項目。像是輪椅籃球,雖與一般籃球的籃框、發球線等場地規則相同,並允許兩次的輪椅運球;但在比賽時輪椅的輪子不可離地,選手的腳也不可碰到地面。而選手使用的輪椅,也根據攻防位置有所差異,負責進攻的球員,輪椅的高度較高,在後面也可能安裝多個車輪,以便向後傾斜完成投籃;負責運球、防守或下半身活動能力較差的球員,則會使用較低的輪椅與較高的椅背來維持重心。
帕奧特殊項目「盲人門球」比賽需要絕對安靜
盲人門球也是帕奧的特殊項目之一,由兩隊對賽,一隊三人,規則類似足球,只是在攻門時,運動員是以投擲的方式滾進球門中。比賽中選手須戴上遮光眼鏡或是眼罩避免光線,以維持競賽公平性;而球通常會嵌入鈴鐺,讓場上的運動員得以透過球發出的聲音來判斷方向和速度。也因為比賽過程中,選手相當仰賴聽覺判斷,因此在觀賽時,觀眾需保持絕對安靜,以免影響場上的比賽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