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台灣走鋼索 英美學者書寫賴總統執政路挑戰多

(中央社倫敦26日綜合外電報導)總統賴清德上週宣誓就職,以「打造民主和平繁榮的台灣」為題發表演說,與此同時,中美之間圍繞台灣未來的緊張局勢不斷升級,賴總統的任期從在地緣政治走鋼索開始。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身為台灣獨立的堅定捍衛者,賴清德知道他的每一句話都將受到北京和華府仔細解讀。賴清德試圖取悅各方,在維護國家主權的同時,向北京釋出善意、呼籲兩岸和解,又向華府保證台灣將採取更多措施,強化國防能力。

在台海緊張局勢日益升溫之際,未來幾個月發布的3本新著將為此提供寶貴視角,包括美國前副國安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的「沸騰的護城河:保衛台灣的緊急步驟」(The Boiling Moat: Urgent Steps to Defend Taiwan,暫譯)、美國學者蘇曼.瓦西夫.汗(Sulmaan Wasif Khan)的「為台灣而戰」(The Struggle for Taiwan,暫譯)和英國作家克勒孟茲(Jonathan Clements)的「反抗強權之島」(Rebel Island,暫譯)。這3部作品將軍事、政治和歷史結合起來,凸顯連續殖民者和美國在塑造政體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 「沸騰的護城河:保衛台灣的緊急步驟」

博明在書中敦促台灣、美國和其盟友迅速採取行動,以應對及避免台海戰爭風險。在擔任美國前總統川普的副國安顧問期間,曾任記者及陸戰隊成員的博明對中政策鷹派,立場友台。

在本書中,他彙整了多為鷹派的美國、日本、台灣、以色列和歐洲國防專家和安全分析人士的觀點,點出中國的潛在對手明顯缺乏應對衝突的準備。

書中部分言論呼應華府對於採取更明智、更有效國防政策的方針,例如,前白宮國安會台灣、中國與蒙古事務主任簡以榮(Ivan Kanapathy)敦促台灣將其有限的國防預算,從軍艦等大型軍備重新分配到刺針防空飛彈(Stinger Missiles)等大量價格較低的機動武器。

博明建議賴清德對抵制改革的國防部進行結構性改革,並解決其對國防和安全問題的壟斷。

此外,博明在書中提到,美國武裝部隊在適應中國已成為其競爭對手這項事實方面存在缺陷,並在3個章節中俐落、清晰地分析美軍需要哪些能力來協助阻止或反擊中國入侵或封鎖台灣,以及為應對這兩種情況需要採取哪些動員行動。

博明敦促台灣進行國防改革,敦促美國迅速增加彈藥生產,並與其盟友進行果斷的聯合訓練和規劃,以避免台海危機。

● 「為台灣而戰」

美國塔弗茲大學(Tufts University)歷史和外交教授蘇曼.瓦西夫.汗則將重點放在過去80年,聚焦於衝突的根源以及衝突升級為戰爭的風險。

「為台灣而戰」與「反抗強權之島」兩本書引入了歷史視角,分析台海局勢的過去與未來。

儘管「為台灣而戰」一書中有許多細節早已為人所知,書中強調,美國對台政策並不像人們常說的那樣,是一個維持數十年和平且錯綜複雜的平衡框架,反而更像是隨意累積而成的一些有問題的決定。

● 「反抗強權之島」

克勒孟茲在本書中深入研究台灣不同原住民群體的創世神話和語言,並討論這些族群與某些太平洋島民以及中國南方一些部落的相似之處。他在書中講述自17世紀以來中國人移居台灣的複雜性,以及不同定居者群體之間及與原住民群體之間的互動。

他在書中提到幾個世紀以來,西班牙和荷蘭等列強曾短暫殖民台灣,直到1915年日本對台灣展開50年殖民統治之前,沒有一個政府真正控制整個台灣。

克勒孟茲認為,台灣在整個歷史中「享有獨特的領土地位」。

「金融時報」指出,對賴清德來說,他需要以某種方式向中國保證台灣不會進一步走向獨立,但又不能違背國人希望保持獨立的意願,同時還得啟動數十年來最大膽的國防改革,才能讓美國滿意。賴清德以僅過4成的得票率勝選,民主進步黨也未保住立法院控制權,面臨艱鉅挑戰的他,開局更須步步為營。(譯者:劉文瑜/核稿:陳昱婷)113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