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拖地走要小心!「4種走路姿勢」是失智前兆 醫示警:發病風險高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表示,患者被診斷為失智的前10年,會出現明顯肢體動作變化,例如步伐呈現衰退趨勢。(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表示,患者被診斷為失智的前10年,會出現明顯肢體動作變化,例如步伐呈現衰退趨勢。(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失智症不只是記憶力減退,還會影響認知功能。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表示,最新研究發現,失智患者在確診前10年,走路姿勢會出現變化,例如腳抬不起來、搖搖晃晃、一跛一跛、小碎步且快速,都可能是大腦疾病或退化的警訊,及早治療有助於預防或減緩認知衰退。

黃軒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指出,台灣65歲以上長者的失智症盛行率為7.99%,不同年齡層的失智症盛行率都不同,隨年齡的增加而顯著上升,尤其80歲以上長者更為普遍,80到84歲的盛行率為16%,而85歲以上盛行率達23.23%。

黃軒提到,不少人關注患失智症是否有前兆,其實「走路姿勢」能看出端倪,最近發表在《柳葉刀-老年健康》的一項研究顯示,患者被診斷為失智的前10年,有明顯肢體動作變化,例如走路的步伐型態會呈現衰退趨勢,預示關節、肌肉組織、神經系統出現病變。

第一種是「拖著走」,由於腳抬不起來,所以總是拖著地走,腳像是被地心引力吸住,無法輕鬆抬起走路,這種步態在臨床上的典型代表是正常腦壓的腦積水,源自大腦自然老化、腦出血或感染等,可能伴隨記憶力減退和排尿障礙,例如頻尿、尿失禁或排尿困難。

第二種為「晃著走」,走路像是喝醉,搖搖晃晃地在抓平衡點,難以走一直線,這種步態可能是腦出血、腦梗塞、腦腫瘤,尤其小腦病變等,這類疾病會造成「小腦的損害」,甚至引起小腦功能障礙,導致不平衡的步態。

第三種「跛著走」,有些老人家只墊著一隻腳走路,因為他的一條腿行動正常,另一條腿可能有神經或肌肉功能障礙,導致無法一起行動,因而形成「跛走」的姿勢。這種情況多見於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狹窄、下肢血管堵塞、骨關節炎或單側腦血管疾病等。

第四種「碎著走」,走路姿勢是小碎步,而且快速,腳掌會擦著地走,身體僵硬、向前傾,似乎無法及時停住或轉彎,走姿讓人感覺像快撲倒在地。出現這種走路姿態可能是「帕金森氏症,及中樞神經系統的退化疾病」,這些通常在中老年人中很早就會被觀察到。

黃軒強調,確診失智前會出現肢體動作變化,只是一般人不在意,民眾應多觀察家中的長輩,是否有上述走路的型態改變,有的話要及早治療,以便在大腦老化前,採取相關措施,可能有助於延緩、預防認知衰退或失智病程加速。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不只抗發炎!多吃蘋果可抗過敏 醫激推4食物強化免疫力
日行萬步助長壽?大家搞錯了 日本研究揭「最佳步數」
吃紅蘿蔔能甩肉!醫激推7大高纖蔬菜 控血糖還助減重
銀髮族救星!預防關節疾病「必做4件事」 還能強化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