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同事一兩次,第三次不幫就被討厭...資深公關:職場上請用「買賣」取代幫忙

作者●Winner/商周專欄作家

正所謂買賣不成至少還有仁義在,但若是時常幫忙有一次不幫,那就將會被扣上不仁不義的帽子。

這劇情看上去很不公平對不對?但這樣的狀況卻總是在我們自己身上,或生活周遭不斷上演著。沒有什麼人必須要一直無條件地幫助誰,你如果想要讓自己看起來是個只付出不求回報的大好人,那你可就真的別去求回報。並且無論你幫人幫到多疲乏了都要一直幫下去,否則一次不幫,你就會成為一個無情的千古罪人。你從前所有的付出,也將在一夕之間化為烏有。這就是人性,好事情人總記不住,但你只要有一次不好,記你一輩子。

「不好意思拒絕別人」並且「不敢真實表達自己的心意」,說穿了就是不成熟和沒有被討厭的勇氣。你明明心裡幹的要死,卻又不想讓人覺得自己現實,所以開始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或無數次的無條件的幫忙,但你並不是真的都那麼有空,而對方也沒有到沒了你會死。但是就在你一次次不甘願地吞忍中,你自己也正在養出那個將來會罵你不仁不義又無情的白眼狼。

說穿了,你也是養壞他的關鍵推手。

有位職場上的長輩曾跟我說過一段話,我覺得非常受用。他說:「 幫忙從來不是門好生意,而且幫來幫去會幫出問題。但買賣卻不一樣,你提出了合理的報價,對方自己去判斷是否能夠接受,兩造雙方都甘心樂意的願意合作了,於是開始訂立一個商業盟約,你把事情做好是應該的,因為對方有付錢,你或許不會收到對方多大的讚美,但你收到錢了,這樣的合作關係才是長久而對等的。還有,在任何合作開始之前,只要約定尚未簽屬,頭款還未支付,你一個字都不要寫。因為你以為一定會通過合作,一旦掉了,先跑先做是你的選擇。如果後來你心裡會很幹,那也是你自找的。」

年紀比較小的時候,我總是覺得義氣很重要,如果當時聽到這番話我可能會覺得太勢利了。但是長大之後,發現其實不管做朋友、做買賣、或者是任何事情,彼此想清楚、講清楚真的是非常重要的。

在與人溝通的時候,我最常會問的一句就是:「你要甚麼?你需要我為你做甚麼?」同時自己也一併思考,我自己要甚麼?在這個合作的過程中,我想要得到甚麼,金錢、名利,或者是想要對方至高無上的感激。而我開始做了以後,是否能夠實現自己的期待。假如不能達到平衡,那就誠懇拒絕。不要讓自己有一點點的不願意在心中,因為那都是一種不好的酵。然而無私地給予,就真的要無私別去期待甚麼回報。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思考學習,也是訓練自己不斷保持真實的方法。每次我問別人:你要甚麼?坦白說八成以上的人,真的會開始靜下來想。他到底真正需要的是甚麼,我會先完整地聽完他的需求,然後在分析我的建議,並且告知這件事情若需要我出力,對方需要花費多少金額,付出多少心力。爛好人這樣的名詞,我從來都不覺得應該存在。好人應該要有智慧、果斷、勇敢並且真實表達。爛卻是帶有一點可憐,一點活該,並且重蹈覆轍的代名詞。但願我們都真實,也都誠懇地努力做一個清楚明白的好人。

【更多商業周刊報導】反正買不起房子,還不如拿來花?有錢人的邏輯沒有多特別,但少了「這件事」差很大!

※本文由商業周刊網站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Yahoo奇摩提供給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有話想說?不吐不快!>>> 快投稿Yahoo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