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 盼兩岸聯合申報南島語族文化世界雙非遺

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院長范雪春接受兩岸媒體聯採。
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院長范雪春接受兩岸媒體聯採。

▲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院長范雪春接受兩岸媒體聯採。

南島語族文化遺址及史跡項目體現了南島語族文化的獨特性和重要性,對於研究人類早期文明和海洋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院長范雪春日前在接受兩岸媒體聯合採訪,問及項目申請《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進度時表示:

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管理委員會今年2月已向福建省文物局提交了關於推薦南島語族文化遺址及史跡項目申報《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正式函件。該申請旨在強調南島語族遺址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以期獲得國家級的保護和認可。

目前,項目正處於申報階段,尚未有最終結果公佈。他公開表示,在臺灣地區,南島語族文化的傳承者眾多,平潭地區則是發現眾多相關遺址與史跡。基於此,兩岸不僅有能力攜手合作,共同申請這兩項具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雙重屬性的項目,更具備潛力聯合申報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雙項目,以進一步推動文化合作與交流。

范雪春介紹,本申報項目可以填補《世界遺產名錄》東亞地區史前海洋文明遺產的空白。白距今萬年以來,南島語族人群由中國東南部沿海嚮南太平洋跨海遷徙的歷史進程揭示了史前人類依靠海洋、認識海洋、理解海洋、開拓和利用海洋的歷史過程。南島語族文化遺址及史跡不僅是南島語族史前先民「向海而生」品格的有力見證,也是中華民族不懼挑戰、探索未知、海納百川的勇氣和胸襟的象徵標識。

南島語族文化遺址及史跡對這一理念提供了具體的正面例證,強調人類早期在南太平洋遷徙和擴散交流作為一種人類共同福祉,對促進當今亞洲和南太平洋國家文明文化間和平交流與共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契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的呼籲。

南島語族文化遺址及史跡是能反映南島語族發展各階段的人群規模、生產生活特徵和內容及擴散規律和文化傳播模式的重要遺址和遺存。平潭作為臺灣海峽西岸最靠近陸地的島嶼,是目前為止中國大陸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的重點和關鍵區域,亦是南島語族文化遺址及史跡發現最密集的地區,遺存保存最為豐富、文化譜系最為完整,是南島語族文化史跡最為核心的部分。

南島語族文化遺址包括西營遺址、殼丘頭遺址群(殼丘頭、東花丘、龜山遺址),位於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平原鎮西營村至白青鄉劍湖村之間,四處遺址均為典型的貝丘遺址,自南嚮北依次分布,地理位置相鄰、年代前後銜接,構成了相對完整的考古學年代序列。

西營遺址屬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7300~6500年,面積8萬m2,出土陶器、石器、骨器、海陸生動物遺存和人類遺骸,揭露出貝殼堆、柱洞、灰坑、墓葬等遺蹟。

殼丘頭遺址群包括殼丘頭、東花丘、龜山遺址。殼丘頭遺址屬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6500~5000年,面積1.5萬m2,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貝器、海陸生動物遺存和人類遺骸,揭露出柱洞、貝殼坑、石器加工場、火塘、壕溝、墓葬等遺蹟;東花丘、龜山遺址屬新石器末期至青銅時代遺址,東花丘遺址距今4000~3500年,面積20萬m2;龜山遺址距今4000~3200年,面積13萬m2。兩處遺址發現了石器、密集分布的陶片堆積,揭露出臺基、房址、踩踏活動面、用火遺蹟、柱洞、灰坑、排水溝等重要遺蹟。

西營和殼丘頭文化與漳平奇和洞、連江馬祖亮島、金門富國墩、臺北大坌坑等遺址存在密切關係。出土遺存表明距今7300~3200年間平潭島受到來自閩江口地區內陸文化的影響,形成了陸、島兩種文化共存共續的形態,反映了南島語族史前文化逐步向島嶼擴散的跡象和趨勢。范雪春指出,南島語族申遺高度契合了《世界遺產公約》精神。

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話之路」行動延續提升的有力抓手,其有助於推動當代國際文化遺產交流合作,助力國際外交秩序的重建。其所體現出的多元交流交融的特質,有助於實現世界遺產5C戰略和全球戰略,讓世界遺產重現公信力和生命力。最後,范雪春強調,南島語族申遺符合我國「三個有利於」標準。所申報遺產是中華文明自史前時代開始積極開展文明交流互鑒的有力見證,也是中華民族「向海而生」品格的有力見證。此外,南島語族申遺助力國家經略海洋事業,助力於構建整體展示闡釋體系,且有利於各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從國家、行業和社區三個層面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