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只領1美元,當選後還倒貼財產做市政...郭董參選總統,最值得借鏡的不是川普,而是他

作者●楊少強/商業周刊 攝影者.郭涵羚/商業周刊

郭台銘宣佈參選總統,創下台灣總統選舉首度有企業家候選人的先例,企業家總統,究竟好不好?至少有兩個問題待解:一是如何平衡企業家與公職的角色,二是企業家能改變政府什麼?

第一個問題,成功企業家跨足政界不乏先例,近期最值得郭董研究的對象,可能不是常跟他熱線的美國總統川普,而是前紐約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

彭博在1981年就創立以他為名的財經訊息頻道,他擔任該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達20年,直到2001年當選紐約市長。《紐約時報》稱,在擔任市長期間,「他(彭博)一直是公司的主要控股股東,但是不能參與其日常經營。」

此外,彭博擔任紐約市長12年期間,只象徵性地領1美元薪水。他還為了這個職位倒貼錢。除了自掏腰包競選,他還花錢推動槍枝管制、移民與志工服務等改革。總計擔任市長期間,彭博不但未領270萬美元薪水,他還倒貼超過6億美元。

在當市長前,彭博早已是身價逾10億美元的富豪,不需再靠公職求名利。因此他的施政不是以討好民眾為出發點,而是想實踐理想,但正是這樣反而能讓市民認同:彭博上任後,《華爾街日報》與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每個月都做問券調查,認為彭博有做好市長的比例始終在50%左右。

郭台銘參選引起熱議或許也在此。傳統政客失去政治舞台就一無是處,因此他們為求掌權,有時身不由己須放棄理想。郭台銘和彭博一樣,他們不靠政治也能發達,因為無後顧之憂,他們因此能堅持理想改變現狀,不像傳統政客一事無成。這正是企業家參選最大的邊際效益。

企業家從政的第二個問題是:他能為政治帶來什麼改變?最重要的或許是「數字管理」。

在擔任市長期間,彭博創立了「市長數據分析辦公室」,負責收集分析紐約市整個公部門數據。

以消防為例,據台北市地政局考察的結果,紐約市共有100萬棟建築物,但紐約市消防局只有250名安檢人員。為了把有限資源做更有效運用,市長數據分析辦公室和消防局合作開發一套系統,找出容易失火的房屋與重要指標的相關性(例如低收入、治安不佳、老舊社區),得出危險指數的高低,然後決定何者要優先照顧。

紐約市政府這套數據分析2013年實施以來,檢查成效由23%提昇到70%,火災數量也跟著降低,經過該系統檢查後的建築物,死亡人數為0

彭博另一創舉是利用客訴當數據。紐約市政府的NYC311話務中心,任務是接受民眾陳情,每天要接55千通電話。彭博上任後,NYC311分析各個時段的市民話務量,以調整客服人數,另一方面把客訴資料公佈在紐約市的平台,提供民間使用。

這些訊息對廠商大有用處,例如地產商就利用這些客訴資料,判斷哪些是噪音、髒亂、治安不佳的地區,並決定要在哪些地點蓋屋,或定出多少價格。這些訊息使價格更精確地反映房屋品質,最後受惠的仍是市民。

以彭博為例,企業家從政能帶來的最大改變,在於「數字管理」,提昇政府效能以使民眾受惠。

這也是企業家與政客的最大不同。企業家是用自己身家,去賭未來市場變化,他們要對自己荷包負責,一分一毫錙銖必較。美國總統川普當商人時,每天花大筆時間和供應商打電話,只為省個幾美元。有人質疑他是富豪,何必在意這種小錢?他說,「若不是每天這樣省個幾美元,我早就破產了。」

政客花的卻是別人的錢,他們拿到預算後,蓋出沒人用的蚊子館、地鐵,就算毫無效益,他們也不用付代價。但納稅人每天辛苦工作的血汗錢,就這樣被浪費掉。

企業家參政當然不能改變這個現實,但他至少能建立一套制度,一個項目值得投資嗎?不要再像政客一樣畫大餅喊口號,而是實實在在地做成本效益評估:哪個部門要花錢,請先證明這個錢花的有價值,就像在民間企業一樣,一切用數據說話。

郭台銘若真參選,最大優勢是他與傳統政客不同,但最大挑戰也是他與傳統政客不同:後者能忍受公部門的低效率,但身為企業家的郭董能忍受嗎?若不妥協,他一人能否和傳統官僚集團對抗?倘若妥協,他和傳統政客又有何不同?這才是郭台銘當總統要面對的難題。

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她辭工作關家中20年,最後80歲爸爸養不起50歲女兒日本最新社會問題:繭居族「高齡化」

※本文由商周網站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論壇文章
借鏡1877年的日本,想想2020年的台灣
蘋果與高通和解 台半導體業利多於弊
倚天劍大戰屠龍刀?郭台銘選總統的三利三弊
那些年,涉詐助理費的民代
羨煞台灣人的特休法規,正是法國「競爭力」的來源之一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