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靈漁具」成生態殺手 機器人撿拾回收再製盼見生機

一張張雜亂無章的網子沉在海洋中,魚類被困在裡頭久久無法掙脫,最後成了死屍。這些廢棄的網子是「幽靈漁具」,儘管不再被漁民所使用,卻依舊發揮功能,搗亂了海洋秩序。

艾克斯-馬賽大學海洋學家路頓提及,「這些動物只是路過,無緣無故就被困住。這會影響生態多樣性,魚類被漁網抓住不會馬上死亡,但經過24到48小時後就會死,有時甚至會看到海鳥、鸕鶿被網子困住。」

沉在海底的網子通常會攀附在岩石或珊瑚礁上,漸漸被塵土覆蓋住,導致藻類和海綿無法好好生長,生物棲息地徹底被破壞。且這些塑膠製成的幽靈漁具不會自行分解,反而會產生塑膠微粒污染海洋。

《法蘭西24》報導,每年將近有8萬平方公里的網子被沖走或沉入海底,面積足以覆蓋蘇格蘭,另外還有自海面飄過來的釣線、鉤子、魚簍和漁籠。

報導指出,幽靈漁具占海洋垃圾的10%,通常是漁民在天氣惡劣時不小心遺失,或漁具纏在一起,意外地被其他漁船割斷,隨著海流漂移千里,導致難以追蹤,更不要說將它回收。

徒手解開被漁網纏住的海洋生物,許多環保團體出人出力,由潛水員親自深入海洋撿拾廢棄漁網。但自現代漁業擴大發展以來,已有大量漁網遺失在海中,短則幾天,長則達到40年以上,只靠人力搜索難度非常高。

對漁民來說,這些漁具並不便宜,遺失了謀生工具加上幽靈漁具搶奪漁獲,直接影響他們的生計。如今法國一間公司就專門和漁民合作,善用新科技下水找漁網。

海洋資源公司副總經理圖博特說道,「我們收到漁民通知有遺失漁網,位置大約20到45公尺深,是一張不到100公尺的小漁網,已經遺失4天。」

往海中放入可探測300公尺深,且裝載攝影設備的自體發電機器人,藉由人工遠端操控前進方向,來搜索遺失在海中的漁網。一旦找到漁網,機器人就會把漁網夾起來帶上岸。而撿拾回來的廢棄塑膠漁網,也有了新的用途。

新創公司總經理梅諾艾表示,「有特殊的機器可以將漁網絞碎,這些碎片可以製成產品,百分之百回收,在地生產,可以試圖減少塑膠用量,製造新的產品。漁網變成了太陽眼鏡,或衝浪板鰭。」

儘管機器人科技和漁網回收技術目前都還不成熟,依然為海洋生態和幽靈漁具去處帶來新的可能性。

研究單位則發現,只要把漁網移除,一年左右就可見到藻類再次生長,魚類會逐漸回來棲息,期盼能強化漁網移除工作,減少海洋污染,還給地球更美好的環境。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桃市購廢漁網製再生塑膠 減少海廢汙染
世界海洋日 環團憂廢漁網、漁具危害生態
新加坡機器人煮叻沙麵 45秒就端出1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