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今昔╱洪芋頭歇業

年前,位在西門路「大西門下」的「洪芋頭擔仔麵」,因第四代無意經營而關門。歷時百餘年的元祖老店結束營業,是難免遺憾。百年老店,終究有一些故事值得著墨。
府城人稱「度小月擔麵」,或逕稱「度小月」,緣起十九世紀末,府城五條港,晚清鎮渡一帶特殊的歷史地理場域。
度小月的開基祖洪芋頭,年少時在今協進國小附近,往來台南、安平之間,舊運河的渡頭擺渡為生。有感於每年夏秋之交經常颱風來襲,惡水洶湧,阻絕旅人,渡頭停擺,時而旬日不得上工,家計頓時成問題。為了「度」過擺渡的「小月」,只有另覓頭路,開闢財源,於是向漳州鄉親討教烹調麵食的訣竅,乃於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那一年,「度小月」登場。
而後,每逢擺渡的淡季,洪芋頭就挑起擔子,在三郊總部西邊,水仙宮廟埕一帶,賣「擔麵」。名諸「擔麵」,乃因挑擔子販賣的「擔麵」是也。擔麵屬於廣義的「煠也麵」,不過比較精緻,且成為專有名詞。上世紀中葉,有潮汕後裔在台南舊城區一帶沿街賣擔麵的,推著兩輪板車,並非挑擔子,還是名諸擔麵。
由於擔麵的生意好,看天吃飯的渡船遂停擺,專門挑擔賣麵。洪芋頭的長子洪舉在,十七歲那年接下洪芋頭的擔子,由於雨天時路滑,難免傾倒麵擔,遂不再游走街上,租下今西門路靠近民權路口,「金同成」街屋的店面,上世紀五○代才搬到對面的大西門腳,西門路、和平街口,營業至二○一六年歲末。
已故的台南市議員侯書義是度小月的老主顧,他七、八歲時就開始吃洪芋頭的擔麵,一碗要價兩分。那時候,阿霞飯店阿霞的父親在大道公,成功路興濟宮前擺飯桌也,賣香腸熟肉,一分錢可以買兩樣。看一場電影或京戲,五分錢。
洪芋頭的度小月擔麵,傳給兩位兒子,西門路的老店由洪舉在繼承,次子洪再來在中正路開業。近三、四十年來,西門路老店的名氣不如中正路,可能是老店曾經出現「斷層」的緣故。洪舉在傳承給下一代之前,有幾年委託伙計主持,名氣可能因此稍受影響。一直到洪舉在第四個兒子洪東英從南英畢業後,老店才有傳人。同樣畢業於南英的老三洪漢欽,學的是炒肉臊。
洪舉在是嚴父,也是嚴師。課徒時,從打掃、洗碗、端麵、收碗筷開始,接著才教導炒肉臊和下麵的訣竅。炒肉臊,緊要處在火候。下麵的動作,滾煮的時間,乃至放多少佐料,洪舉在一一嚴格教導。如果湯汁客人沒喝完,嚴師認為,湯頭有問題,要「學徒」喝剩下的湯,自己調理,自己體會,再不改進,就是拳頭相向。
度小月擔麵的特色在紅蔥頭、醬油爆出香馥馥的肉臊,肉臊攪在川燙過的油麵或米粉上,淋上搗碎的蝦頭熬出的清鮮湯頭,再添加少許烏醋、蒜泥提味,最能迎合吃慣重口味的府城人。
「炒肉臊」的情形,據第三代長子洪茂森回憶小時候的印象,父母一大早買回豬肉、佐料,先剁碎。炒肉臊時,洪舉在赤裸上身,大火大炒。當時,使用大灶,燒材火,由洪茂森母親負責控制火勢。天天烤火,烤出紅緋緋的臉頰,就是洪茂森對母親最深刻的印象。
百餘年來,擔麵成為台南府城精緻點心的代表之一。至於度小月擔麵不只麵出名,店名也頗有意涵。「度小月」三字已成了形容詞,形容人處在際遇不佳的情境下,不得不低頭、暫且隱忍,「度小月」,以候時機。
度小月擔麵的長房在五十九年取得「度小月」商標,僅限於度小月肉臊罐頭之類的產品,至於麵店的服務標章已在六十一年被二房取得。當衍生商標問題時,主持老店的洪東英不願意受制於二房,乾脆請出度小月創始人,以爺爺的名諱命名,將店名改為「洪芋頭擔仔麵」並標舉元祖長房。洪東英決心打響「洪芋頭」的招牌,遺憾的是,竟於九十六年元宵節辭世,之後由洪東英的太太和女兒接手,洪太太去世後不久,女兒無意再經營遂結束元祖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