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廣角鏡>台南兩座岳王廟的崇拜與抗清意識(下)

道光23年創建的元帥府,台灣光復後改稱「岳王廟」,民國81年完成重建。(詹伯望攝)
道光23年創建的元帥府,台灣光復後改稱「岳王廟」,民國81年完成重建。(詹伯望攝)

詹伯望

仁德的岳王廟,雖然興建時間晚得多,但卻與抗清意識大有相關。在仁德與歸仁地區,清代道光年間的郭光侯抗糧事件,產生了兩尊神明,一是郭光侯本人的「郭府光侯聖爺」,一是岳府元帥岳飛。

岳王廟中的岳府元帥金身。(詹伯望攝)
岳王廟中的岳府元帥金身。(詹伯望攝)
郭氏祖祠正廳供奉的「郭府光侯聖爺」,即是為鄉里出力以至無法返鄉的郭光侯。(詹伯望攝)
郭氏祖祠正廳供奉的「郭府光侯聖爺」,即是為鄉里出力以至無法返鄉的郭光侯。(詹伯望攝)

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年)四月一日,台灣府城的小東門外,突然聚集了好幾百個農民,眾聲喧嘩,都在大力喊冤,小東門內有糧倉要地,守城兵丁以為有人要造反,連忙把大門閉上。結果,農民越聚越多,竟逾數千人,府城裡的文武大官都趕來了解到底發生何事。

郭光侯是台灣縣武生,那年三月開徵田租,知縣閻炘要求把應納的稻穀折繳銀子,由於穀賤銀貴,農民不服,只肯納穀,不肯繳銀。閻炘於是派糧總李捷陞,率捕快出城迫催,引起公憤;而向縣衙包繳田租的許東燦深怕虧本,便賄賂閻炘與軍方緝捕不願繳納的鄉民。民眾無奈,便推士紳郭光侯出面,盼能合理解決。

郭光侯本身也為台灣縣下十九里二庄的納戶,農民當初在大人廟(現保西代天府)聚議時,即已參與其會,因此,知縣閻炘亦曾派役抓捕,因為郭光侯已聞風逃避,僅捕其族親一人。結果郭光侯竟仍被誣為謀反,逼得他偷渡逃往大陸。脫逃路線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從嘉義破仔腳(朴子)出海,一說是從安平出海,惟後者可能性較大。

當時海上交通除掉官船從事糧運而外,天津、安平之間,都是利用三郊的商船。但是,港口的檢查非常嚴格,要從保西里潛至安平,既不容易,要從安平偷渡出港,尤覺困難。郭光侯和他的朋友李某密商潛渡之計。因為李某胞弟在大西門外經營糖郊,遂利用他到保西里收購糖產之際,潛藏在大糖簍裡,和收購的糖一併裝上牛車,運至安平,再由安平搬運上船,潛渡天津,晉見御史陳慶鏞申冤,後來雖然揀回一命,結果仍被放逐到新疆,從此無法回台灣。

郭光侯抗糧事件失敗後,部份有志之士有感於當時在台清朝官吏惡行斑斑,為激發民眾愛鄉愛土意識,厚植反清復明力量,遂倡建岳飛廟,奉祀岳飛元帥,供庄民朝拜。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廟成,惟諱其名為「元帥府」,也未有官員獻匾,只有咸豐九年(一八五九)信眾所獻《萬古精忠》匾,日本時代也只昭和三年(一九二七)刻有「元帥府」的供桌,直到台灣光復後,台南縣長袁國欽決定正名為「岳王廟」。

岳王廟中唯一清代古匾「萬古精忠」,是咸豐九年(1859)眾弟子所獻立。(詹伯望攝)
岳王廟中唯一清代古匾「萬古精忠」,是咸豐九年(1859)眾弟子所獻立。(詹伯望攝)
岳王廟中留有日治昭和三年(1928年)所製作的「元帥府」供桌。(詹伯望攝)
岳王廟中留有日治昭和三年(1928年)所製作的「元帥府」供桌。(詹伯望攝)

十餘年前,保西代天府(原大人廟)姚府先鋒爺多次降駕指示,郭光侯生前造福鄉里有功,現已晉升神職,玉旨敕封為「郭府光侯聖爺」,需雕刻金身,享受後代香火,但因裔孫意見不一,此事一度暫時擱下。

台灣榴陽王郭氏宗親會的成員,以漳州龍溪錦湖郭氏族裔為核心,奉祀榴陽王三聖始祖,包含三元真君、十二使祖、和李老先生三位,在台灣開發史中自成「榴陽」一脈,有別於常見的「汾陽」。過港部落的郭姓宗親,也是「榴陽王郭氏宗親會」的成員。民國一0五年二月,「榴陽王郭氏宗親祭祖大典」成為台南市的市定重要民俗。

 

過港仔部落的郭光侯故居,如今成為郭氏祖祠,前埕寬敞,有兩口龍目水井,至今猶能出水,屋頂有燕尾。(詹伯望攝)
過港仔部落的郭光侯故居,如今成為郭氏祖祠,前埕寬敞,有兩口龍目水井,至今猶能出水,屋頂有燕尾。(詹伯望攝)

民國一0五年十一月,過港地區郭姓裔孫輪值「榴陽王三聖始祖」(洪、郭、李三姓)隔年值年爐主,老祖金身進駐過港郭姓祖祠期間,三聖始祖降駕,指示裔孫儘速成立管理委員會,進行「郭府光侯聖爺」金身雕塑及安座事宜,如此終告水到渠成,並在一0六年五月二十六日舉行神尊安座大典。

(作者是地方文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