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府城廣角鏡 〉台灣警訊:八四四萬人口消失!

李貴敏

到2070年,台灣人口將從2024年的2340萬驟減至1497萬,消失884萬人。(取自行政院國發會網站)
到2070年,台灣人口將從2024年的2340萬驟減至1497萬,消失884萬人。(取自行政院國發會網站)

台灣人口警鐘早已響起,然而面對這場國家級的危機,政府似乎始終束手無策,也只會推諉責任。

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最新推估顯示,到二0七0年,台灣人口將從二0二四年的二三四0萬驟減至一四九七萬,消失八八四萬人,這絕不是單純的數字變化,而是撼動台灣社會結構的危機,居然在短短五十年內,台灣將失去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這樣的未來,何止衝擊台灣的經濟,更將帶來社會和政治的全面挑戰。

人口下降對經濟的影響尤為深重。台灣的產業發展多年來依賴穩定的青壯年勞動力支撐,讓生產得以穩步進行。然而,隨著人口急速下降和老齡化加劇,青壯年勞動力逐年萎縮,台灣的勞動市場也面臨空前的缺口。企業為了應對人力成本上升、薪資壓力加大、社會福利支出增長的挑戰,也不得不考慮將投資轉向勞動力更充足的地區。

因此,產業空洞化逐漸顯現,製造業向技術密集型轉型也將成為必然,但是,勞力短缺與高昂成本勢將讓產業根基動搖。即便政府寄望延攬外籍勞工來補足這一缺口,恐怕也是治標不治本,難以真正緩解勞動力的斷層危機。當本地年輕人都無法負擔高昂的生活成本,外來人才更難解決這個逐漸崩解的市場。經濟頹勢勢必如滾雪球般增大,恐怕再難逆轉。

政治上,影響更為深遠。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到二0七0年,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將占總人口的一半左右。高齡化的加速無可避免地會改變政策資源的配置,政策資源也不得不更加投入老年福祉。只是,隨著人口結構的變遷,年輕世代的需求如無法滿足和資源分配不均,也將導致年輕人背負沉重的稅負與社會壓力。未來,如何在保障老年福祉的同時,兼顧年輕人對未來的需求,將是台灣社會與政府無法迴避的挑戰;而只有實現代際之間的平衡,才能讓不同世代都在台灣找到自己的位置,社會和諧穩定才能長久。

此外,社會層面的衝擊也將更為深刻。畢竟,隨著高齡化與少子化的雙重壓力,以及老年人口比例的持續攀升,養老負擔逐漸成為巨石壓頂,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也早已不再適用,正逐步轉向社會和政府。然而,這樣的轉變無法為辛苦一生的老年人提供充份保障,反而進一步加深了年輕人對未來的焦慮。面對高房價、低薪資的現實,年輕人在高負擔的陰影下不敢結婚、不願生育,不婚不生已成一種趨勢。

儘管政府加碼補貼,衛生福利部也投入大量資金增設托育補助,但出生率仍持續走低,政策成效明顯有限。對年輕人而言,生活成本和薪資的落差使生養子女成為一種無法承受的負擔,這種惡性循環讓社會活力不斷流失。

更令人擔憂的是,人口減少使偏鄉地區的年輕人進一步外流,城鄉差距更隨之擴大,資源也向大都市集中,使得偏鄉地區更加凋零;醫療、教育等基礎建設也隨之削弱,惡性循環也讓偏鄉更加蕭條。社會結構變得單一化,家庭規模小型化,核心家庭成為主流,社會氛圍也將失去活力,並進一步削弱年輕人對生育和未來的憧憬。

如今,政府部門看似推出政策應對少子化,但成效寥寥可數。雖然衛福部不斷追加育兒補助,勞動部也試圖吸引外籍勞動力,教育部則投入大量資源減輕年輕家長的教育負擔,但其收效甚微。官員們即便振振有詞地宣稱這些政策正在改善少子化,但事實上這些措施不過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權宜之計。今天的預算補貼,明天的出生率依舊低迷不振,將少子化問題簡單歸咎於「年輕人找不到理想對象」,更顯得離譜無知。殊不知,當官員們的風涼話掩蓋了年輕人的真實壓力後,不切實際的政策也淪為毫無意義的表面文章。

現實無情地擺在我們眼前,若不正視人口危機,台灣將陷入無盡的老齡化泥沼,而經濟衰退、社會分裂將成為常態。如今就連美國中情局都注意到台灣人口結構的嚴重性,而預測台灣的生育率將位居全球末端。

而當外界都注意到台灣困境時,我們的政府卻以「理想對象難尋」等藉口掩蓋危機,實在令人擔憂。台灣的未來危在旦夕,政府必須認真檢討現行政策,放棄短視近利及要求特別預算補貼,全力投入建立一套解決人口危機的系統化對策,並從根本上改善年輕人的生活與養育環境。

人口問題的解決不能再靠紙上談兵了!這是一場攸關台灣前途的長期戰役,唯有制定出具體可行的政策,台灣才有可能在未來半世紀中找到生機,為下一代留下奮鬥的希望。

(作者為金典律師事務所創辦人。本文為優傳媒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