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氣變黃金?中鋼、工研院開發碳捕捉神器

煉鋼過程產生的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₂),在全球的淨零浪潮中,成為人人嫌惡的氣體。背負著碳排的原罪,就算中鋼再努力減少能耗,來自於生產的碳排,仍舊居高不下。現在,卻有一種先進製程,把中鋼不要的「廢氣」,變成化工廠眼中的黃金。《遠見》記者開箱給你看。

12月暖陽下,中鋼高雄小港廠裡,拔地長出一座兩個籃球場大的園區,裡頭錯綜的氣體管線,宛如迷宮,繞行六座鮮黃色的高壓鋼筒。全台首座「鋼化聯產」實驗廠,在經濟部、中鋼、工研院的一眾官、產代表掌聲中,風光啟用。

不遠的後方,是一排煉爐高塔,走過時代而斑駁,無損它的雄偉,相比下「僅」高兩層樓的新工廠,有些迷你,卻新的發亮耀眼。人們賜予這座工廠的使命,正如它的陳設:帶領鋼鐵產業,這個帶領台灣工業化功不可沒,如今卻老被檢討的傳統碳排大戶,走向淨零。

全台首座「鋼化聯產」實驗廠,在經濟部、中鋼、工研院的一眾官、產代表掌聲中,風光啟用。白育綸攝
全台首座「鋼化聯產」實驗廠,在經濟部、中鋼、工研院的一眾官、產代表掌聲中,風光啟用。白育綸攝

高碳排是中鋼原罪

高碳排一直是中鋼的原罪。撇除耗能不說,在煉鐵、煉鋼的化學反應中,高溫下,焦煤還原鐵礦(Fe₂O₃),其中的碳與氧氣結合,形成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據公開資訊觀測站,中鋼佔全台碳排一成左右、為全台第二大。

不同於半導體用電大戶,碳排源自於使用電力,計算在範疇二。中鋼的碳排來自於生產直接產生,焦煤燃燒後的「尾氣」,不但是溫室效應的元兇,且屬於範疇一,在不減產的情況下,就算「節能」或能源轉型做得再好,也難以降低。

「你看我們鋼鐵業跟石化產業多努力,高雄的天空湛藍,沒有半點雲,更沒有污染。這不是高雄市政府,要求我們降載,我們今天依然全力生產,」開幕致詞上,翁朝棟點出了產業走向淨零時,總是面臨的兩難:企業的經營者,幾乎沒有誘因,因為環保犧牲成長。

中鋼董事長翁朝棟在開幕致詞上,點出了產業走向淨零的兩難。白育綸攝
中鋼董事長翁朝棟在開幕致詞上,點出了產業走向淨零的兩難。白育綸攝

然而從製程著手,同樣氧化還原的反應式,卻也可以是成功減碳的方程式。

過去化工廠產製甲烷、甲醇、醋酸,進一步應用製成乙烯醋酸乙烯酯聚合物(EVA),用於鞋底、布料,需要仰賴進口的碳原料,若能從煉鋼的副產品: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中捕捉、純化,除了解決了煉鋼排碳問題,也能減少化工廠對進口原料的依賴。

這樣理論上雙贏的「鋼化聯產」,是鋼鐵業在淨零中的一線生機。

然而如何在能耗、成本的的取捨中,從排氣中「捕捉」到碳,是過去科學家、廠務主管一直煩惱的課題,也是中鋼找上工研院合作的原因。這座由中鋼斥資2億的先導工場,正是希望結合中鋼附近的化工聚落、工研院的技術,嘗試將鋼鐵廠的排氣,轉為化學品。

《遠見》開箱︰碳捕捉如此厲害

《遠見》記者開箱場內設施,如醒目的高壓氣塔,用於將煉鋼轉爐排出的氣體降溫、除塵、洗淨、脫硫,近一步昇壓到8公斤。雖然加壓必須耗能,但此次「鋼化聯產」能從氣體中分離出碳原子的關鍵原理,便是於利用二氧化碳在壓力改變時,對觸媒的附著程度不同,而捕捉碳的「變壓吸附法」。

對比於傳統碳捕捉技術利用液態胺類化合物,變壓吸附雖然吸附量不大,但是相對節能、穩定度高的技術選項。且過去捕捉下來的碳,需要加熱後才能重新利用,每噸成本高達50至70美元,距離商業量產,有段距離。

然而科學的進展,讓成本有競爭力的減碳,成為可能。作為鋼化聯產協作企業,長春集團總裁林書鴻直言,談綠電、減碳,其實這些年來節能能做的方法,都差不多都已經用上,科技上的突破,是現階段最需要努力的方向。

「鋼化聯產」利用「變壓吸附法」進行碳捕捉。白育綸攝
「鋼化聯產」利用「變壓吸附法」進行碳捕捉。白育綸攝

全球第一座鋼化聯產,在德國

6年前,世界上第一座鋼化聯產基地,由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German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 BMBF)資助超過6千萬歐元成立,並於德國造鋼巨頭蒂森克虜伯(thyssenkrupp)在杜伊斯堡(Duisburg),提出了「鋼化聯產」(Carbon2Chem)的概念。

如今德國的鋼化聯產計畫已經在2020年10月完成第一階段試產,BMBF繼續提供7500萬歐元,要讓鋼化聯產應用在鋼鐵業以外,同為碳排大戶的水泥、石灰業者,甚至是垃圾焚化爐,在2024年,進入商轉。德國的鋼化聯產也成為蒂森克虜伯2050淨零願景中,重要的一環。

回到台灣,除了先導工場在即將結束的2022年就設下4900噸「捕碳」成果外,更在2025、2040分別設下了年捕捉24萬噸、290萬噸二氧化碳的目標。

經濟部長王美花透露,她在這週才剛開完會議,討論將送交國際的減碳「國家自提貢獻(NDC)」。對標國家設下的2030年碳捕捉年100萬噸總額,中鋼的 24萬噸,佔足四分之一。鋼化聯產是一個大膽的嘗試,但也是不得不然。

到時中鋼煉鐵、煉鋼附帶產生的「嫌惡氣體」二氧化碳,就會是中油、大連化工、中碳、聯成化工、長春集團,最好的原料。若試產成功,鋼化聯產的纖廠,也將會是台灣規模最大、世界少數結合鋼鐵與化工廠產業的碳捕捉園區。

(左起)工研院院長劉文雄、經濟部部長王美花、長春集團總裁林書鴻、中鋼公司董事長翁朝棟。白育綸攝
(左起)工研院院長劉文雄、經濟部部長王美花、長春集團總裁林書鴻、中鋼公司董事長翁朝棟。白育綸攝

負碳技術是碳中和最後一哩路

過去企業談「減碳」,雖有綠電、效能的提升可以減低排放,但生產過程不可能完全不耗能、不排碳,負碳技術成為達到「碳中和」的最後一哩路。如碳封存、捕捉、利用、儲存(Carbon Capture Utilize Storge, CCUS)在近期,成為環境界的熱門關鍵字。

國際能源署統計,2021年,全球宣告要新設的碳捕捉設備就多達97座,較2020年大增155%。望眼世界,台灣並不算落後、加上鋼鐵與化工在南台灣形成聚落,是一項難能可貴的優勢。

「一滴一滴來做,當然會碰到困難跟失敗,但是不做,就什麼都沒有了」淨零路上,王美花這樣期許。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一次看懂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影響台灣未來30年的關鍵戰略
達成碳中和還需要在地化思維!比爾蓋茲基金投資新創:只減少碳排量遠遠不夠
影響溫室效應的「碳排放」竟能被做成伏特加酒?這間「酒商」的下一步:征服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