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自然科「探究與實作」 課堂激出實驗論辯火花

今年高一的學生,是十二年國教的第一屆,和以前學生最大的不同是,素養導向的教學,有項要培養的核心能力就是「探究能力」。許多高中將自然領域的「探究與實作」課程放在高二,教育電台為您一探少數高一就進行自然「探究與實作」課程的建中,發現上課現場,對於如何設計實驗,學生現場激起辯論火花,饒富探究精神!

 

如何設計關於透鏡的成像與放大實驗,也能在課堂上激起論辯的火花,而且不管論辯多激烈,都是刺激自己思考的過程,建中115班學生王昱昇如是說;而江奕佳則認為,這樣的上課方式,比單純聽老師講理論有趣得多。

 

要如何進行學生口中上起來比較有趣的課程,其實是老師們在課前已經用心規畫研究主題選擇與課程引導。建中老師黃建彰指出,建中之所以將基礎物理、化學等學科放到高二,將含括物理、化學、地科、生物等4大領域的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放在高一,正是因為高一學生的思考還沒固化,而生活中解決問題能力,其實也是不分科目、是統合的。

 

黃建彰老師分析,「探究與實作」課程的設計,主題要具備「學生有興趣、引起矛盾或兩難、能量測」等特質。如何引起興趣,讓學生能討論?必須選擇學生有先備知識的主題,由於學生具有國中理化的基礎,且要讓學生如何觀察出問題、形成科學假設的議題,因此具備兩難或是矛盾的科學議題,就特別容易成為這門課的主題,像是他們曾進行過一個主題「氣球充氣一個大一個小,當兩顆氣球連在一起時,是大氣球氣體流向小氣球,還是小氣球氣體流向大氣球」。

 

而這樣的課程該如何評量呢?黃建彰老師笑說,這樣的課程考試絕對不是考記憶性的知識,評量方式非常多元,紙筆測驗當然可以運用,但可以考實驗的順序與邏輯論證能力,不過他更看重課堂上的發表、參與與討論。

 

黃建彰老師說,這樣的上課,備課模式相當不同,傳統備課,是先將知識做歸納整理,把架構建立好教給學生,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知識;「探究與實作」則是偏重在讓學生如何推論出知識、詮釋知識,老師就必須比學生多想一步,並能在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實驗的方向,這是備課最難之處,也是老師最大的收穫,因為學生會有新的想法,老師必須在課堂上接招,這是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