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不賣 奇蹟真的來!」邱懷青:7 檔 ETF 搶先布局,教你 30 歲前存到一桶金!

一張不賣 奇蹟真的來!用 7 檔 ETF 布局全球股災也淡定

身形嬌小、長相甜美的邱懷青,是一家國內上市科技公司的財務長,雖然專長是財務金融,大學、研究所念的也都是財金,但高中時她讀的其實是理組,因此有著理科人的腦袋,不論求學、工作、投資都相當務實,更擅長用數字管理財務目標。

早在研究所畢業之前,邱懷青就靠著省吃儉用存下第一桶金 100 萬元,出社會後則靠著投資,在 30 歲累積到千萬資產,婚後又以 6 年的時間,讓家庭投資帳戶增長至 2 千萬元。

現年 36 歲的她,雖然不敢宣稱自己已經財務自由,但每年被動收入的金額,已能夠完全支應子女的學費與家庭基本開銷,也讓她有底氣隨時從職場離開,去追逐還未實現的夢想。

身懷愛存錢基因,畢業前已攢下百萬

身為客家人又是金牛座,邱懷青從小就特別愛存錢,她回憶道:「小學時辦了郵政儲金簿,其他同學會把零用錢拿去買飲料,但我都把零用錢省下來拿去存,只要看到存簿上的數字一直增加,就覺得很開心。」

邱懷青說,這樣的性格也可能是在醫生爸爸的身教下耳濡目染學來的。在她印象中,爸爸的收入雖然不錯,也願意花錢讓孩子補習、學才藝,但是從不鋪張浪費,還非常愛物惜物,甚至會把使用過的擦手紙晾乾後再次利用,讓她從爸爸身上學習到「節流」的重要。

至於如何「開源」,則是邱懷青在求學和工作歷程中慢慢積累到的技能。談起為何選擇就讀財金科系,邱懷青笑稱自己算是「誤打誤撞」,由於高中時非常嚮往日劇中穿著套裝的 OL 形象,她在選填大學志願時,選擇了數理成績可加重計分的財務金融系,研究所時又再度選擇財金所,因此習得了豐富的財金知識。

學生時期,邱懷青將打工、實習賺到的薪水全部存入定存,但因為實習的月薪高達 2 萬元,因此她在研究所畢業之前就已經攢下百萬,成為她往後投資的第一桶金。

曾誤信明牌而慘賠,採定期定額反而賺更多

研究所畢業後,邱懷青進入外商銀行的法人金融部門,每日研究台灣產業與各大企業的財報資料,藉此分析企業的內在價值。除了工作需求,讓她不得不關注台股市場,由於公司同仁相當熱衷股票投資,她也自然而然跟上風潮。不過初入股市的她急於賺錢,經常聽到明牌就短進短出,搞得每天精神緊繃,甚至還曾因為假消息而慘賠。

「有傳聞說某檔股票接到日本客戶大訂單,股價因此大漲,我等回檔之後買進,當時價位還有 170 元,但後來竟然持續下跌,最後只剩下 17 元,我撐了 1 年才終於認賠。」這段往事雖然不算是邱懷青最慘痛的經驗,但卻讓她了解到專注基本面與長線投資,才是最穩健的賺錢方式。

有了那次教訓,邱懷青不再隨意聽信明牌,轉而將每月薪資的固定比例投入台股的大型權值股與 ETF,不僅績效變得更好,心態上也更為輕鬆。

股 8 債 2、分散布局,面臨股災無須恐慌

對投資理財一直很有想法的邱懷青,婚後自然扛下掌管家庭財務的重任,她採用「5311 法」來配置家庭收入,也就是 50% 用於家庭日常開銷,30% 用於投資儲蓄,10% 用於保險,10% 用於自我投資。

在投資標的的選擇上,有別於婚前以台股為主,邱懷青近年來將較多的部位投入美股與美債 ETF,這是因為美股涵蓋的市場範圍更大,長期成長性也更佳。在操作策略上,她以較為積極的「股 8 債 2」來配置,以達到較高的報酬率。

股票方面,她採取平均分散的策略,20% 投資美國(VTI)、20% 投資歐洲(VGK)、20% 投資亞太(VPL)、20% 投資新興市場(VWO)。她解釋:「全球市場是輪動的,當美國不好,亞洲可能不錯,歐洲不好,新興市場可能不錯,這樣就能分散風險,不需要因為某個市場大跌就恐慌。」

至於債券方面,她以長債(BLV、IEF)搭配短債(BND),目的同樣是為了分散風險。

美股 4 次熔斷也不賣,每年賺進 8%~10%

邱懷青每季會檢視一次手上的投資部位,當價格變動使各部位比例產生變化,就會執行「再平衡」,也就是賣掉部分賺錢的部位,投入到下跌的標的,讓各個部位回到原先設定的比例。

即使採用「懶人投資法」,近一年邱懷青的家庭投資帳戶仍有 8%~10% 的好績效,依然優於大盤,因此她自然能「老神在在」,完全不會因為市場大跌而擔憂。

邱懷青強調:「從歷史來看,台灣 GDP 幾乎每年都是正成長,這也表示台灣企業發展一直處於上升線,放到美國或全球來看,也是一樣的趨勢,只要投資股市,就能參與到經濟的成長。」最重要的是「持續投資」,最終才會看到奇蹟的發生。

錢雜誌 APP 上線啦!快下載你的隨身理財寶典:https://emagazine.page.link/AtYg

更多精彩內容,請鎖定 2022年10月號《Money錢》

(攝影:張家禎 / 本文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