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韶觀點》從瓦格納集團首腦墜機身亡 重建林彪叛逃的歷史現場

普里戈津的死亡與他死亡方式,和中國當年「林彪事件」相似。(合成照)   圖:擷取自「X」(原推特)@jacksonhinklle(資料照)& wikipedia (新頭殼合成照)
普里戈津的死亡與他死亡方式,和中國當年「林彪事件」相似。(合成照) 圖:擷取自「X」(原推特)@jacksonhinklle(資料照)& wikipedia (新頭殼合成照)

[Newtalk新聞] 「瓦格納集團」首腦普里格津(Yevgeny Prigozhin)日前驚傳墜機身亡,引發國際高度關注,這家私人飛機23日傍晚從莫斯科飛往聖彼得堡途中墜毀,機上10人全數罹難,由於離普里格津發動兵變恰好兩個月,輿論普遍懷疑是俄總統普廷下達暗殺令,儼然暗殺或叛變成為極權國家的同義詞。

由於這個墜機事件在時機上非常敏感,導致許多人聯想到1971年9月13日所發生的林彪墜機事件,這個事件事後讓中共感到尷尬,畢竟毛澤東發動文革打到走資派的劉少奇與鄧小平後,林彪形式上是毛的接班人,並在文革期間把毛造神到無以復加的境界。

雖然在不少官方史料與革命劇中把事件中的分別周恩來與毛澤東塑造成指揮若定、氣定神閒的形象,最著名的就是毛脫口「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句話。但事後證明林彪叛逃對毛澤東打擊甚大,官方給了林「形左實右」的政治定型,「萬歲不離口,語錄不離手,當面說好話,背後下毒手」的順口溜也不脛而走,成了最寫實的說法。

如果要談到林彪叛逃墜機身亡的始末,就必須先提到中共黨史上兩個重要的歷史事件,一個是九屆二中全會(史稱第三次廬山會議)的島內鬥爭;另一個則是林彪之子林立果《「571工程」紀要》,意圖搞軍事政變刺殺毛澤東的計畫。兩件事互為因果相互關聯,應該是導致913事件最重要的兩個變數。

暗殺或叛變成為極權國家的同義詞

熟悉中共黨史的人大抵知道一個潛規則,就是「先上井岡山,再上廬山」,原因不難理解,前者是革命聖地,後者則是當權派整人的墳場。前有1959年的前後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與中共八屆八中全會,毛澤東本來為大躍進運動給了個「成績偉大,問題不少,前途光明」的定性,但彭德懷的萬言書偏偏給了毛「小資產階級狂熱」的階級小鞋,導致毛一怒之下給了彭德懷、黃克誠、張聞天與周小舟「右傾機會主義」與「反黨集團」的帽子。

1970年的廬山會議中的鬥爭關鍵主要有幾個,先是林彪的文膽陳伯達對四人幫之一的張春橋因為「毛澤東思想天才論」之間的交火,箇中邏輯就是在劉少奇倒台後林彪與四人幫之間已無共同敵人,兩集團之間的政治矛盾本來就成為客觀事實,陳張兩人是兩集團的「筆桿子」,眼看林彪陣營造毛澤東神已經趨近「低級紅」的階段,四人幫當然要把天才論搞成是對手「高級黑」的材料。這個筆尖之間都鬥爭因為陳伯達過於露骨,自然居於下風。

其次是國家主席存廢的問題。毛澤東在1958中共八屆六中全會年辭掉大位後,一直以黨主席的身分掌控權力,有人說是因為大躍進責任辭退大位,實則是毛不太喜歡國家主席的繁文縟節,因此其後就讓劉少奇接任直到他下台為止。林彪集團核心成員葉群、陳伯達還有四大金剛(黃永勝、吳法憲、李作鵬、邱會作)之所以操作恢復國家主席這個議題本質就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目的就是在形式上讓林彪可以坐上此位然後順勢接班。

面對林彪陣營的強勢運作,深諳權力鬥爭的毛澤東自然理解維繫權力平衡的重要性,因此不可能在這個議題表態支持,在廬山會議後的1971年8月秘密南巡透過和地方書記的會晤,傳達了反陳伯達反葉群的相關訊息,並將此一衝突上升到「篡黨奪權」的高度,言下之意就是從「人民內部矛盾」變成了「敵我矛盾」,這些消息傳回正在北戴河休養的林彪後,他必然感受到自己的地位不保。

最後一刻關鍵就是林立果及其手下的《「571工程」紀要》計畫,這個代號名稱起源於「武裝起義」的諧音。

這個密謀內容是在林彪叛逃後隔年經毛澤東同意後由中共中央公佈內容。行動起草的時間點約為1971年3月前後,李立果認為在廬山會議後中共黨內的權力氛圍對林彪越來越不利,雖然林彪陣營掌握部分黨政軍要職,但是黨權在毛澤東與四人幫手上,政府牢牢由周恩來所掌握,雖然有四大金剛握有海空兵權,但是基於「黨指揮槍」的原則下恐怕難有作為,因此試圖先發制人在毛澤東乘專列南巡時採取包括林立果等人共策劃了八種手法包括炸火車或鐵路橋、使用火焰噴射器、以及直接用手槍刺殺殺死毛澤東等。暗殺手段,化被動為主動,奪回權力的主導權。

這個行動之所以無法化為實際行動,關鍵在於毛澤東完整掌握了中共的大權,任何黨內的風吹草動與軍事調動豈能瞞過中南海領導人。雖然很難證實林彪事前是否知悉或參與兒子的計畫,但是事後他應該明白行動破局的代價,這恐是林叛逃的最後一根稻草。

查看原文

更多Newtalk新聞報導
郭台銘參選刺激整合?《美麗島》最新民調驚人 「侯友宜回居第二」
民調:近6成傾向台獨 游盈隆斥藍綠「維持現狀說」誤導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