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隆觀點》郭雨新與1970年代台灣民主運動—3

郭雨新與黨外新生代
郭雨新與黨外新生代

[Newtalk新聞] 《大學雜誌》煙消雲散後,台灣言論界又歸於一片沉寂,當時郭雨新想要籌辦一份政論刊物,找了張俊宏、陳鼓應和王曉波,張俊宏還帶來甫出獄的黃華一起在郭雨新的公司密談。爾後有張俊宏任總編輯、黃華任副總編輯的《台灣政論》創刊,王曉波則因故未參與。

《台灣政論》網羅了上述第三、四派知識分子,來集結保釣後走出學院體制藩籬的知識分子。《台灣政論》等於是反國民黨在野人士的大集結。然而在蔣介石剛過世,蔣經國剛渡過權力接班的情形下,《台灣政論》在當局眼裡當然是反叛的激進分子。作為《台灣政論》精神領袖的郭雨新,自然是當局的眼中釘、肉中刺,蔣經國對郭雨新當然是必欲去之而後快。

這裡且讓我們分享個小故事,看看當時蔣、郭兩人的微妙互動。郭雨新的助理高銘琛如此回憶說:「我印象很深的是,1973年郭雨新的媽媽過世,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早上7點的時候,就一個人去殯儀館弔唁郭母,沒跟其他人講,也沒半個喪家在,我不曉得這是什麼中國禮?」

那麼郭雨新又是如何令蔣經國覺得有如芒刺在背?郭雨新這時是結合黨外老中青三代的靈魂人物。

譬如說,南台灣重要黨外老前輩余登發,就經常北上到他的辦公室造訪,有時候郭雨新不在,余登發就在椅子上坐著等他回來,兩位老人家一見面,余登發即拿出手上早已圈圈點點、劃滿了紅線的一大堆報紙,和郭雨新興致勃勃地討論起來。

在中青年方面,康寧祥認識齊世英,即是由於郭雨新的建議和引見,而事實上康寧祥各種縱橫的政治關係,很多都是透過郭雨新建立起來的。

《大學雜誌》時代的張俊宏,郭雨新就曾主動邀約他上仁愛路的西餐廳一起吃飯,離開《大學雜誌》後,張俊宏更是長安東路上羅馬賓館的常客。張俊宏回憶說:「羅馬賓館,在整個民主運動裡,不只是我,也是全台灣反對運動人士的避風港,沙漠裡的綠州,大家都到那裡去聚會、到那裡去補充營養,去尋找彼此間的體溫,繼續地走下去。」

「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事件」中被捕的許曹德,在被捕前幾次與郭雨新會面於羅馬賓館,聽取關於民主運動的經驗與看法。郭雨新亦曾用吉普車載他到烏來,邊郊遊邊交換對政局的意見。他覺得郭雨新是一位不可得多得的黨外領袖,為人雍容大度,有眼光,很愛護青年後輩。

再如游錫堃,在成功嶺服役的兩年裡,他常就近到省議會拜訪、探望與請教郭雨新。

郭雨新在離台前十年左右,之所以成為黨外最重要領導人,固然由於黨外老將先後離去,以及郭雨新為人謙和親切、包容力強、政治態度堅定,而為黨外各派共同接受。此外,陳菊於此時適時出現,無疑地更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查看原文

更多Newtalk新聞報導
張文隆觀點》郭雨新與1970年代台灣民主運動—2
張文隆觀點》郭雨新與1970年代台灣民主運動—1

台灣省議員郭雨新。   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台灣省議員郭雨新。 圖:翻攝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