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啓明:碳費制度估年底出爐 未實質討論總量管制

(圖/環境部長彭啟明表示,碳費制度預計下半年上路。至於媒體報導未來將朝碳費及總量管制排放交易雙軌並行。彭啟明坦言「目前還沒有真正開會討論過」。)
(圖/環境部長彭啟明表示,碳費制度預計下半年上路。至於媒體報導未來將朝碳費及總量管制排放交易雙軌並行。彭啟明坦言「目前還沒有真正開會討論過」。)

環境部長彭啟明表示,碳費制度預計下半年上路,隨著未來三至四年碳費階梯式調升,的確需要總量管制排放交易,才能促成經濟市場驅動減碳,但目前還沒有真正開會討論過。

彭啟明接受YahooTV「齊有此理」主持人王時齊訪問。他受訪時表示,二零五零淨零是全世界的目標,但真的很難達到,「中國訂二零六零淨零、印度則是訂在二零七零年」,全球二零五零怎麼可能做得到;然而全世界都在拼能源轉型,愈早有雄心壯志要達成,機會就愈大,日美都投入大筆經費,也是有效的。

彭啟明指出,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決議是排碳有價,排碳就是成本,企業必須納入考量。

就台灣而言,台電一度約新台幣三元,而每度電排碳量約零點五公斤,依此估算「每噸碳是六千元」;但他強調,台灣碳費的訂定仍需經由碳費費率審議會來訂,「不會是直接用這個數字」,會參考日韓、新加坡等鄰近國家,今年底前完成制度。

至於媒體報導未來將朝碳費及總量管制排放交易雙軌並行。彭啟明坦言「目前還沒有真正開會討論過」,但對於未來的想法是希望建立中長期的機制,因此評估在訂定總量之後,才能促成經濟市場驅動。

彭啟明指出,碳費制度會在今年底上路,試行一至兩年後就可以搭配另一個制度補強;現在的問題在於台灣還沒有真正進入排碳有價的時代,雖然大家都在喊,但沒有真正理解;等碳費制度上路後,企業真正試算出內部成本後,再執行碳交易就會更順利,一開始就兩種制度一起走「會容易打架」。

彭啟明說,碳費收費制度中包含高碳洩漏係數、起徵排碳量、碳費階梯式調整等都有時間序列,也都需要在審議會中討論,如果走到最後「碳定價可能高達一、兩千元」,這時候推動碳交易就會比較有效果,「大概三到四年後就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