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淮南14A總裁是否過譽?從貨幣學的「三元悖論」來檢驗

我們的央行總裁彭淮南又被國際組織評為A等 (第14個A)。每年這個新聞一出來,就會有報導稱讚他,也會有人反過來批評他;那麼,到底為什麼國際組織想給台灣的央行A級評等呢?為什麼美國、中國、日本反而不見得有A級呢?

 

我們可以從貨幣學的「三頭馬車 (三元悖論)」來瞭解它。

 

一個國家的央行,控制著國家貨幣的發行(利率)、和匯率。基本上匯率高利於進口、不利於出口;利於民生消費,但不利於觀光;會吸引資金進駐,但未必會長期投資(所謂「熱錢」)。

 

反過來,匯率降低利於出口、不利於進口;利於觀光、不利於民生消費,會讓部份熱錢流出。

 

( 要注意的是,匯率的「升高降低」才會對產業、景氣有影響,匯率數字本身的「高、低」對經濟是沒影響的。並不會因為台幣一塊比人民幣一塊小,台灣企業就比較有競爭力-- 要在「開始生產」和「賣出」這期間匯率有波動,才會有差。)

 

同時,利率升高利於「領利息過生活」的退休族,也利於吸引外資來存放,但不利於投資;而利率低雖然利於投資,卻會帶來通膨、資金被借出海外、難吸引國外熱錢的缺點。

 

很多人會認為,台灣的央行「為了電子業維持低匯率」;其實央行很清楚產業的競爭力不在於匯率;高匯率雖然不利於出口,但卻有利於「併購」,為企業在海外收購專利、人材團隊、經營據點。

 

很多時候,央行的行動是被動的「調控」。如果景氣真的差,也許會需要降息、需要低匯率... 但為了要「景氣差時有辦法再降息」,每當景氣好的時候就需要升息 -- 把籌碼收回來,下次才有得打。

 

上述的這些,就是「央行對貨幣的自主調控」功能。

 

(彭淮南;圖片取自 維基百科)

 

就像上面說的,匯率數字本身的大、小,並不會影響經濟;而央行也不會希望匯率「一直升」或「一直貶」。通常央行最想要的,就是在短期匯率能「穩定」,以利於投資的評估,和消費者維持生活品質(物價)。

 

能維持「匯率穩定」很重要,尤其是避免被有心人士炒作、引發金融危機。如果想要匯率穩定,很簡單,「鎖定美元,或鎖定「美+歐+日+中」等一籃子貨幣」就好。

 

也就是說,央行固定住「台幣對美元就是1:30」,只要有人把一張美元換成台幣,央行就同步把台幣換回一張美元 (變成外匯存底);但這麼一來,上面提到,當台灣經濟不好的時候,央行就不能降匯率來搶救;當海外原物料上揚時,央行也沒辦法透過升息來維持物價。

 

所謂「三元悖論」指的就是,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達成「匯率穩定」、「資本自由移動」與「央行貨幣政策自主性」這三個目標。

 

要能夠自主調控,就不能鎖定匯率;要開放外資自由進出,就可能被炒作、而無法完美地自由調控。

 

(中央銀行;圖片取自 維基百科)

 

從以上的描述,就不難瞭解到,央行就像中醫「調理身體」一樣,因為現實的經濟活動、景氣是很複雜的,央行要有各式各樣的手段去因應。

 

有的時候,央行還不能把手上的政策牌全出完,而要「關切」、「放風聲」;那麼,不論對於彭淮南執掌央行的作為是否支持,應該要理解的是,國際間的央行組織們,認為近十幾年內,台灣的央行在使用各種工具、手腕,以達成上述「匯率穩定」、「資本自由移動」與「央行貨幣政策自主性」,包括維持景氣、維持物價、調控熱錢流向、避免金融風暴等目標上,比起其他國家,算是很成功的。

 

(首圖取自pixabay;文章授權自 黃柏翰有熊老師 陪你教數學臉書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