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血管性失智可預防 血液循環藥不能亂吃

張楊全教授提醒民眾促進末梢血液循環的指示藥不能隨便亂吃,以免發生器官出血的副作用。
張楊全教授提醒民眾促進末梢血液循環的指示藥不能隨便亂吃,以免發生器官出血的副作用。

台灣65歲以上老人超過400萬人,推估失智症患者可能超過30萬,失智症中最常見的就是阿茲海默症,其次就是中風等疾病造成的血管性失智症,其他還有少數額顳葉型失智與路易體氏失智等,神經內科權威醫師張楊全教授表示,不同於其他有遺傳成分的失智症,症狀會不斷惡化,血管性失智症只要做好三高與抽菸等危險因子的管控,就可以找到病情的停損點,甚至可以提早預防發生。張楊醫師也特別提醒市售標榜可以改善末梢血液循環的指示用藥,其實對於預防血管性失智並無幫助,而且還可能有造成器官出血的副作用,不能當保健食品隨便服用。

不同於其他失智類型,血管性失智是可以預防與停損的。(圖:張楊全教授提供)
不同於其他失智類型,血管性失智是可以預防與停損的。(圖:張楊全教授提供)

台大醫學院教授,目前也是台北醫者診所專家教授與敏盛醫療集團副總裁的張楊全醫師,今天(16日)接受中廣「聽醫生的話」節目專訪時表示,血管性失智症是由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神經細胞遭到破壞而引發。特點是漸進性的智能退化,且在病程中可能參雜多次復發的小中風。亞洲國家包括台灣和日本,血管性失智症所佔的比例遠高於西方國家。初期臨床表現不同於阿茲海默是以間歇性記憶缺失表現,而是在操作能力方面的突然喪失或者是容易跌倒、步態異常、性格改變等,但這種起因於腦部小血管病的失智相較於阿茲海默氏症,有著可控制和預防的特點,不至於是無可挽救的一路惡化。

血管性失智及早發現並介入治療,是預防後期產生認知功能及生活功能障礙的關鍵。目前主要的治療策略就是控制高血壓、血糖和血脂,肥胖、抽菸等可能造成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根據美國心臟學會與美國中風學會提出的建議,要維持腦部健康,血壓最好控制在BP<120/80 mmHg,也應避免血壓過低;飯前血糖<100 mg/dL,總膽固醇<200 mg/dL;BMI<25Kg/m2;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都是護腦不二法門。至於市售列為指示用藥,標榜改善末梢血液循環的藥品,其實對於預防血管性失智並無幫助,反而要防範可能出現影響凝血系統,造成器官出血的副作用,使用上一定要遵照醫囑,切勿自行購買當成保健食品亂吃。中廣「聽醫生的話」每周一到周五,中午12點在中廣《愛健康》、《流行網》YouTube頻道聯播,歡迎大家訂閱收聽。(撰稿 孫佳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