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作家不寫推理寫人性

中國時報【許文貞╱專訪】 費迪南.馮.席拉赫可說是德國最知名的律師作家。擁有20幾年的刑案辯護律師經驗,他以真實案件為靈感,不說教也不矯飾,以寫實的口吻,講述人深陷低谷中的故事,寫成《罪行》三部曲中的短篇小說,「全世界的犯罪故事都在討論是『誰做的』,但我想寫的不是偵探推理,我關心的是人的性格、動機。人是如何在毫無準備之下,赤裸裸的墜入犯罪的低谷?」 馮.席拉赫解釋,「我做了20幾年的律師,了解一件事:人都是雙面的,沒有一個人是百分之百善良。美國某大學曾做過學術研究,調查中發現,有50%以上的人曾經認真謀畫要殺害別人。傷害人的念頭其實距離我們不遠,打一個耳光,和拿一把刀刺入對方的肚子是一樣的,只是程度上不同。人都希望自己良善,但不一定每次都能成功。」 刑案辯護 搞到憂鬱極限 馮.席拉赫日前來台宣傳三部曲最新作《懲罰》,言談間仍有刑案律師的嚴謹。在書展第一場講座中,他提出對網路時代有如實行「直接民主」的疑慮,更援引法國哲學家伏爾泰在1760年代為冤罪商人尚.卡拉斯(Jean Calas)平反的真實事件,討論法律存在的意義。話中隱含的意思是:我們之所以需要法律,是因為人不一定總是可以當一個善良的人。 馮.席拉赫生於1964年德國慕尼黑,曾經是德國知名的刑案律師,經手過100件殺人案和700件刑案,然而他在無止盡的罪案中感受到自己的極限,「繼續做律師的話,我可能會酗酒或憂鬱,或成為一個憤世嫉俗的人,所以我選擇寫作。」 好友自殺 下定決心改行 另一個寫作的原因則事關馮.席拉赫一位自殺的好友。好友與太太關係緊張時,好友的太太某日卻被陌生人殺害。馮.席拉赫將朋友的故事改寫在《懲罰》中最後一篇〈我的朋友〉,故事主角告訴好友:這不是誰的錯。好友卻說:也許你說得對,沒有罪行,也沒有罪責,但卻有懲罰,沒多久,朋友就自殺了。 於是馮.席拉赫開始寫作,「白天做律師工作,晚上睡不好的時候就開始寫,靠著香菸和咖啡,一寫就是幾個鐘頭。」連續出版幾本暢銷書之後,5年前才真正辭去律師工作,「如果我是一只裝著水的杯子,朋友的自殺,就是讓我覺得自己滿出來的那滴水。從他自殺那時起,我的角色逐漸從一位律師,轉變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