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備射擊訓練 受訓者盼增加射擊發數找回手感

(中央社記者吳書緯、游凱翔台北10日電)國防部今年續辦後備軍人步槍射擊訓練活動,志願參訓民眾指出,半天課程使用T65K2步槍,共射擊48發步槍彈,建議未來若訓練量能足夠,可增加課程時數與射擊發數,以利訓員交流經驗,並找回對槍枝的「手感」。

國防部去年首度舉辦「後備軍人步槍射擊訓練營」共4梯次,受訓地點為苗栗、台中、高雄與花蓮,每梯次60人,課程為「T91步槍訓練課程」;今年續辦步槍射擊訓練,但更名為「後備軍人志願參加射擊訓練」。

中央社記者去年曾報名參加東部花蓮復興營區梯次,課程為一整天,使用現役T91步槍,施訓時依序完成25、75、175、300公尺實彈射擊;且在75、175、300公尺進行臥、跪、立姿的射擊時,需自行更換彈匣,總共射擊67發步槍彈。

去年也報名射擊訓練的雲林縣全民國防教育協會理事長王伸元受訪表示,他今年是參加4月23日南投縣後備旅梯次,地點在成功嶺靶場,當天上午8時報到,約22人參加,報到後換戴M1鋼盔及非現役部隊款式戰術背心。

異於去年是一整天課程,王伸元指出,今年改為上午半天,先在模訓館實施T91步槍射擊模擬訓練,隨後搭乘軍用卡車前往歸零靶場,直接與正在教召的後備軍人交接T65K2步槍,實地進行25公尺歸零射擊。

王伸元說,前面3輪射擊各3發,逐次進行各項瞄準具調整,最後1輪射擊9發,耗時約1小時,之後進行175公尺基礎鑑定射擊,配發3個彈匣並自行裝填各10發子彈完成射擊,因此半天訓練共射擊48發,均為臥射。

至於其他縣市,參加台南市、新北市等後備旅射擊訓練的志願民眾受訪表示,射擊發數48發,相關流程與南投縣後備旅相同,差別是因靶場沒有模訓館,未進行射擊模擬訓練,而是直接到靶場進行射擊預習。

對比前後2次經驗,王伸元指出,去年訓練時有使用障礙板(俗稱九洞板),讓射手可透過障礙板作為依託進行射擊,今年改為臥射;但以台灣作戰環境看,後備軍人很有可能是進行住民地戰鬥,應該恢復使用障礙板以及立、跪、臥姿等訓練,臨戰實戰效果會較佳。

至於課程時數部分,中央社記者去年參訓是一整天,在午餐與休息時間,能有機會可跟原是志願役、4個月軍事訓練役等後備軍人交流;今年因縮短為半天,不少參訓受訪者表示,時間過於緊湊,沒有機會跟其他受訓者認識,且射擊發數變少,找不到射擊「手感」。

王伸元分享2次參訓經驗指出,有些後備軍人平日有自我訓練,但部分軍事訓練役的參訓者,對步槍的機械操作與清槍等程序較不熟稔。對此,服軍事訓練役、參加台南市後備旅梯次的楊姓後備軍人認為,受訓可累積實彈射擊經驗,若能有進階版訓練梯次,可讓有心訓練的後備軍人再次參與。

連續2年報名參訓的備役陸軍中校、弘光科大兼任助理教授紀東昀指出,綜觀已參訓者的心得回饋,今年射擊姿態只剩臥姿,彷彿回到過去新兵實彈射擊訓練「6發裝子彈」時代,應該立、跪、臥姿的3姿態都要訓練,甚至未來應加入限制空間戰鬥(Close Quarter Combat, CQB)等訓練。

對於參訓民眾認為實彈射擊48發太少,後備指揮部指出,「後備軍人志願參加射擊訓練」課表採統一規劃,區分機械訓練、射擊預習、基本射擊及鑑定射擊等課程,在半日內完成複訓。

「訓練的目的,就是藉由反覆操作養成『肌肉記憶』,讓平時訓練達到80分的人,在戰時等高壓狀況,也能發揮60分水準」,一位具備特戰背景的將領表示,射擊及操作次數越多,訓練效率就越高。

這位將領說,軍方訓練射擊能力,是採循序漸進方式,從最短的30公尺射擊、依序提升射擊距離,待熟練後、就可以實施戰鬥射擊等進階操作。

不過,這位將領提到,後備軍人實施射擊訓練雖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當年在部隊的訓練紮實與否。若服兵役時未落實訓練,即使透過教育召集、為期半天的後備射擊,也難以找回對槍枝的「手感」。

他認為,政府實施兵役制度改革,將義務役恢復成1年,並搭配更與時俱進的訓練,藉此累積訓練量能,讓這些官兵未來即使退伍後碰到槍枝,也能迅速找回手感,進而提升射擊精準度及純熟度。(編輯:林克倫)11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