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壁崁頂放火馬 熱鬧登場

放火馬有祈福和還願之意,火馬引燃後起火燃燒。 (記者陳佳伶攝)
放火馬有祈福和還願之意,火馬引燃後起火燃燒。 (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台南市定無形文化資產「後壁崁頂放火馬宗教文化祭」三日下午登場,今年地方民眾祈福和還願的火馬有卅五隻,陸續引燃後射出彩色煙火及起火燃燒,周邊並有布袋戲等表演,現場相當熱鬧,有不少文史工作者到場做記錄,也吸引民眾圍觀。

後壁公所說,崁頂放火馬起源於先民在百年前的一場守護官兵官銀之爭戰,造成冤魂積怨難消,在池王爺出面化解下,與孤魂野鬼達成「池王有吃,冤魂亦有吃」的約定,每年池王爺聖誕舉行放火馬祭典;火馬是以竹架和紙紮做成,在馬腹和馬匹邊放置炮火,馬頭向北,在當年盜匪遭殺害的沼澤地旁,一隻隻火馬在蜂炮四射後陸續燃燒。

崁頂勸善堂管委會主委黃啓明說,後壁崁頂放火馬宗教文化活動已有百年歷史,每年農曆六月十七日主祀的池王爺聖誕,信眾遵守百年前池王爺的神示,以「放火馬」方式告慰冤魂,由此體現池府王爺悲天憫人的關懷,也代表地方信眾對池王爺的承諾。

今年放火馬儀式在三日下午三時卅分登場,市長夫人劉育菁、民政局長姜淋煌、後壁區長陳玉惠,多位民代參與。

放火馬有祈福和還願之意,地方信眾獲得勸善堂池王爺庇佑,心願完成者會以火馬來答謝和還願,火馬內裝有各式蜂炮和煙火,類似一座小型蜂炮城,引燃後起火燃燒,並發出咻咻咻的聲音,吸引不少文化工作者拍下過程做記錄;除了放火馬,周邊並有布袋戲等表演,吸引地方民眾到場,感受熱鬧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