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倒國民黨」到「民進黨下台」,我們還在期待政治救世主嗎?

作者/獨立評論 文/羅德水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2018地方選舉翻轉藍綠地方政治版圖,綠消藍長有其脈絡,但除了政黨的得失與政治人物權力更迭,此次選舉過程出現的一些現象,值得關心台灣民主發展與政黨政治的朋友共同討論。

▎「教訓執政者」的心態

毫無疑問,「討厭民進黨」成了影響本次選舉的決定性因素,這幾乎是2014地方選舉的翻版,只不過當時的社會氛圍是「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

如果再往前推,台灣的中央與地方選舉,相當程度就是一個「教訓執政黨」的過程,國、民兩黨輪流執政,結果就是輪流被人民教訓。贏得選舉的政黨,通常不是自己如何贏得人民肯定,而是對手(特別是執政黨)的表現實在讓選民投不下去,選舉只能教訓執政者,卻未必能選出令人滿意的繼任者,無疑是台灣政黨政治的警訊。

▎敗選檢討方向要對

政黨成立目的就是透過選舉取得政權,以實現政治主張,任何政黨在慘敗之後,必然要對新民意做出回應,這是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遊戲規則。儘管此次選舉並非改選立委,仍然被普遍視為檢驗蔡英文政府執政成績的期中考。

蔡英文第一時間請辭黨主席算是基本款,但府院人事在第一時間並未相應處理,在穩定政局與負起政治責任之間,黨政領導人似乎更傾向前者,以目前內閣改組的層級與幅度,確實沒有讓人民感受到民進黨的檢討決心。

更值得憂心的是敗選檢討的方向,民進黨完全執政後背離曾經高舉的理想,政黨好感度大幅滑落,應該是慘敗的主因。另有一種說法則稱民進黨因為改革才失去政權,筆者以為這種說法太過簡化,等於把台灣人民都看做是只要經濟發展、不問價值是非的人。其實多數人反對的是躁進的改革,將敗選完全歸咎於改革,無助於政黨良性競爭。

▎網路聲量與民粹政治

此次選舉有一顯著特徵,候選人的網路聲量似乎與支持度呈現正相關,「韓國瑜現象」確實帶動了國民黨整體聲勢,充分發揮助攻效果。在這樣的氛圍下,候選人無不更加重視網路社群的經營。值得討論的是,候選人的政見與政策是否同步獲得重視?選民是因為喜歡候選人的政見才支持候選人?或先喜歡候選人才支持他的政見?

隨著網紅政治明星的崛起,伴隨的是堅定支持的鐵粉,這些粉絲主動化身成政治網紅的網路義勇軍,在愛屋及烏的心情下,就連政治明星的子女、正妹助理,都有可能一夕爆紅,甚至被熱情的支持者拱著去參選,這樣的氛圍是否進一步助長民粹政治,值得進一步觀察。

▎完全執政下的兩院關係

威權統治時期,黨府院是國家權力運作的重心,本應成為黨政權力運作平台的國會發揮不了作用,因此被譏為是行政院的立法局。誰能想到,民進黨完全執政以後的兩院關係,竟然接近他們所憎恨的戒嚴時代,應該代表國民意志的國會反而成了行政院的橡皮圖章。

要知道,台灣畢竟不是內閣制,即使是完全執政,國會多數黨仍應更多的站在人民這邊,而非以執政黨的角度監督施政。選後不少綠委對此也有所表示,我們期待國會朝野黨團能更恰如其分的扮演監督者的角色。

▎需要路線論辯,不需要救世主

前面說到,台灣的選舉具有「教訓前任」的功能,與之相應的是,每次選舉也都是選民重新找尋救世主的過程。宋、扁、馬、蔡此前都曾經以救世主之姿登場,此次選舉北柯南韓的聲勢也不遑多讓。

我們以為,台灣面臨的總體問題極其複雜,與其期待救世主拯救萬民,不如要求政黨與政治人物進行路線辯論。如果20年來輪流執政的國、民兩黨都無法根本解決台灣的政經社會問題,那麼,除了政黨輪替,或許更需要一場對主流政黨的路線檢驗。

更多獨立評論文章

一個伊朗人的憂慮:「台灣人這麼好,卻不能上天堂,怎麼辦?」

※本文由獨立評論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論壇文章
假新聞殺人還是無能長官殺人?
賴清德的選擇
交通部觀光局何不正名為「觀光補助局」
人氣王退駕 令人傻眼的小內閣
賴清德若面對太陽花,不會下令驅離?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