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媒體在「青鳥行動」的處境看它們可以如何轉型

「青鳥行動」展現社會運動的新形態,也挑戰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原圖為經民連提供,青鳥圖為網友繪製)
「青鳥行動」展現社會運動的新形態,也挑戰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原圖為經民連提供,青鳥圖為網友繪製)

傳統媒體應該提供閱聽人事件的脈絡,而這恰恰是人類可以做得比AI好的地方。 傳統媒體可以藉此補救網路媒體去脈絡化的缺陷,除了可以協助閱聽人更有綜深地理解一個事件外,更可以是一張使自己的影響力不至於盡失的保命符。

此次緣起於立法院審議「國會改革五法」而由民間草根自發性發起的「青鳥行動」, 不僅展現社會運動的新形態,也挑戰傳統媒體的影響力。 據網路媒體《報導者》的報導[1]:

「根據政大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李俊穎等人的初步分析,集會參與者平均年齡約35歲,而太陽花運動則為28歲;團隊訪問的區間涵蓋15歲到75歲,受訪群眾的年齡有6成不到35歲,年齡中位數則為32歲。

研究團隊也發現,此次群眾獲得活動資訊來自Facebook(51%)、網路新聞(41%)、傳統媒體(32%)、PTT(1%)的比例,與社會學者陳婉琪於2014年太陽花運動期間的研究相比,皆有明顯下滑,尤其PTT在10年前為53.7%。而新的社群平台也有不同風貌,Dcard並未成為重要的資訊管道,僅2%的受訪者勾選,相較之下,Instagram、Threads成了後起之秀,特別是Threads的占比達到56%,超過Facebook。」

在此次「青鳥行動」中,傳統媒體成為重要社會運動資訊來源的比例,遠低於Threads、臉書和網路新聞,這是一個雖不意外,但亦值得傳統媒體深思的問題,特別該如何轉型,以免盡失影響力,進而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中。

有位傳統媒體的高階主管在她開地球的臉書貼文中是這麼寫的:

「….根據巷子口社會學的調查,Threds、Instagram成為網路動員主要資訊管道,看傳統媒體的人少得可憐。我們這些身在傳統媒體的人,其實也該想想傳播媒介改變了,我們該做哪些因應的改變?」

其實,網路媒體的速度雖然快,但是訊息都是去中心化的、分散的、破碎的,有時甚至是斷裂的,所以要看清事實全貌,還是需要傳統媒體的整理和耙梳,只是這樣的工作變得更複雜更費工。這裡,或許就是資料新聞學、圖像新聞學,和AI可以進來幫忙的地方了。

昨天在臉書看到鏡週刊技術長兼READr 總編輯簡信昌的一篇PO文,並附上他的團隊所製作的一篇名為〈藐視國會的前世今生:歷年《立法院職權行使法》怎麼修?聚焦本屆四大要點〉的報導[2],覺得正是在這個網路當道年代,傳統媒體可以做,也應該做的事。

底下是我和簡信昌在臉書上的討論,得到他的同意可以寫出來:

翁:Good job!(指前述報導)可以了解一下是用什麼方法做出來的嗎?只要最簡單的陳述。

簡:主要就是從立法院資料庫中搜尋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的關鍵字,找出提案內容。早期沒有公報的需要人工從 PDF 把提案內容 copy 出來,接下來大多就是人工整理。

翁:人工整理?!無法使用AI工具嗎?看來許多事還是得靠人類自己。

簡:這個整理型態比較不是摘要或文字生成,大多是脈絡追溯,人工目前理解力應該還是好一些。

這就對了,關鍵字就是【脈絡】,傳統媒體應該提供閱聽人事件的脈絡,而這恰恰是人類可以做得比AI好的地方。 傳統媒體可以藉此補救網路媒體去脈絡化的缺陷,除了可以協助閱聽人更有綜深地理解一個事件外,更可以是一張使自己的影響力不至於盡失的保命符。

[1]https://www.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873343834834937&id=100064779846551&mibextid=WC7FNe&rdid=kI4lNd1Pz4QabDce

[2]https://www.readr.tw/post/2985?1442&fbclid=IwZXh0bgNhZW0CMTAAAR1Ghu2MIW9Gh5ARLq3zoLVDy7sxBjVU9JrX_OU_XpwIxRcBvzGXGRYuYUY_aem_AcdJMwJqUEkcaGusMzYknRn9EdBYrEbzJyCQ6K86wdcnnGqX5pUPwrZmr14MMde9xAkdPT3KFkpehGSxRjHa-h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