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重回到異常險峻的中日關係
疫情發生前 中日一度蜜月
猶記得4年半前的2020年2月4日,當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例行記者會上稱,對於日本一系列捐贈物資表達由衷感謝。當時新冠疫情才剛於武漢發酵,病名仍被稱作「武漢肺炎」,對於這種新型未知的病毒,在武漢當地引發封城及逃亡潮。
當時中國包括口罩、護目鏡跟防護服等物資急速短缺,然而日本許多企業則是不辭辛勞地成箱捐贈物資,上面貼滿「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等口號。華春瑩稱「我還聽說,有日本學校給學生家長寫信,教育孩子們不要帶著惡意去談論中國武漢」。
筆者約在兩週後的2月中旬抵達日本居住,當時雖然已經可以感覺到疫情的不安,但東京都內的藥妝店內仍可看見「中國加油」、「武漢加油」的標語。甚至安倍晉三政權還正在規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國賓」身分訪日,引發正反議論。
只不過就在4年後,位於廣東省深圳的日本人學校,一名10歲男童在上學途中遭到44歲的不明中國男子刺傷,男童送醫不治身亡。這把利刃不只是傷了手無寸鐵的日本孩童,也宛如刺穿了這四年來日本社會對中國的印象、也刺穿了當時中日間的友好氣氛。
深圳日本人學校門口在一名學童遇刺身亡後,學校招牌已被遮蔽,許多民眾到場獻花,但花束不久後即被清空。(X平台/@whyyoutouzhele)
處理水排海後中國態度惡化
男童遭刺傷的事發當天,正逢中國敏感的「九一八事件」,不得不讓人聯想到是否跟歷史仇恨有關。而就在這天,中國的社交網站上也出現相當一致性的「勿忘國恥」,口號染成一片鮮紅色,而無辜的兒童也正好就在這天遭逢不幸。
刺傷身亡事件發生後,深圳日本人學校當地湧進許多中國人自發的鮮花,許多人戴上口罩與墨鏡,彷彿是深怕被認出來後被栽贓成「不愛國人士」。
自從安倍晉三遭到槍殺身亡後,這幾年中日關係開始走向不安定。岸田文雄上任後,因為俄烏戰爭與台海緊張等,讓他開始走向與歐美同調的民主自由陣營路線,但是無形間也讓中國相當吃味。從2023年8月底,東京電力宣布將稀釋過後的處理水排入海洋後,中國開始大舉反對、禁運海鮮,中國國內也開始抵制日本海鮮。
彷彿像是被開了開關一般,日本各式店家開始遭受到來自中國的電話騷擾、甚至謾罵。同年12月還有中國網紅去東京的中華料理「西太后」鬧場,出動警方調解。往後中國「小粉紅」網紅也像是拿到令牌,開始騷擾日本的設施,災情最嚴重的包括靖國神社以及奈良等知名觀光景點。
日本靖國神社日前遭到中國小粉紅塗鴉。(圖:取自X平台)
中國政府對於這種網紅式的「流量愛國主義」似乎也沒有制止,根據前日本駐中國大使垂秀夫,在20日投書《讀賣新聞》表示,先前中國的社交網路就充斥許多日本人學校的「偷拍影片」,故意蔑稱這些是「間諜養成」、還有投擲石塊騷擾的影片,垂秀夫在任內即多次要求中國政府管制,卻未出現效果。
最終在過半年後,終於發生蘇州襲擊日本人學校學童校車案件,造成中國女車掌不幸身亡。而又在過了三個月後的九一八這天,再度發生學童遭刺身亡的悲劇。只不過痛心的是,這些悲劇都可以避免,卻在中國當局有意無意的忽視下,最後無可挽回。
自民黨勢必要要求完整說明
無奈的是,事發之後,特別是中國外交部仍是一臉沒有道歉之意,還稱此案屬「個案」,說「類似事件在任何國家都會發生」。這樣無關痛癢的態度,也讓日本社會許多人心灰意冷,19日當天在X(舊推特)上掀起一番史無前例的「嫌中討論」。
正在進行總裁選戰的自民黨,各候選人也紛紛立即表態,說會對中國要求說明清楚的責任。即將「待退」的岸田文雄也表示一定要讓中國交代清楚始末,不能放縱這樣卑劣的事件就無疾而終。假若新首相上任後,真相仍然無法究明,勢必也將大損自民黨的威信,動搖執政根基。
可嘆的是,事發之後,中國也突然表示,兩國於20日就「汙染水排海問題」達成共識,未來將在參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框架」下,逐步「恢復進口」水產品。這樣的言論也讓日本社會再度反彈,彷彿是在最糟糕的情況下給了日本政府安慰獎。
未來可以確信的是,日本國內會逐漸擴大對中國的不信任,從4年半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日本政府跟社會大概很難想像,如今中國政府跟社會氛圍最後還是走了「恩將仇報」路線。對於向來重情重義的日本人來說,如同是被賞了巴掌,中國政府與社會的未來態度,有可能讓他們漸漸失去這個亞洲最大的投資盟友。
作者》鄭仲嵐 1985年生。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曾留學日本,喜歡搖滾樂與棒球。過去任職台灣的電視臺,現為nippon.com多語種部門記者、編輯。並定期採訪、供稿給國內外的媒體。著書《唐鳳:我所看待的自由與未來》(2020年,文藝春秋,台灣由親子天下發行),《追尋岡村俊昭》(2024年,大塊文化)。同時擔任樂團《The Seven Joy》吉他手,負責作詞作曲。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深圳日本人學校殺童案 恐讓對中政策成日本首相選舉主旋律
中國宣布恢復日本水產品進口 堅決反對福島核汙水排放
日童遇襲亡 中國民間公益組織:我們感到羞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