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救援到野放:野生動物救傷知多少

作者:何郁庭(動物當代思潮特約記者)

長期致力推動動物保護觀念的關懷生命協會,於2021年舉辦三場教師研習課程,與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系、臺大永齡「關懷生命、愛護動物」專案、動物當代思潮合作,分別於臺中、臺東、桃園舉辦動保紮根教師研習營活動。在台東場,特別針對野生動物保育相關議題,拜訪台東池上的臺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以下簡稱野灣),並邀請到該組織的環境教育專員詹欣穎,向當地教師傳達野生動物救援領域的相關知識。

野灣於2020年設立了台灣東部唯一的野生動物醫院,具有大量野生動物救傷經驗,在兩個小時的講座中,詹欣穎分享了台灣首例人為照顧後放歸山林的幼熊「廣原小熊Mulas」的照護及野放過程,說明第一線人員所看見的台灣野生動物現況,更進一步教導學員野生動物的初步救援措施。

廣原小熊Mulas在2020年5月17日順利野放,回歸山林。圖片來源:林務局臺東林區管理處臉書
廣原小熊Mulas在2020年5月17日順利野放,回歸山林。圖片來源:林務局臺東林區管理處臉書

你認識台灣山林中的野生動物嗎?

台灣黑熊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野生物種之一,詹欣穎藉由這些毛茸茸的大傢伙,作為本場講座的第一個主題。台灣黑熊又稱為「狗熊」,除了圓圓的耳朵,以及胸口顯眼的白色V字,另一個特徵為長長的吻部,從側面看起來,就像是黑狗。

不只是外觀,詹欣穎也介紹了黑熊靈活的熊掌及鋒利的熊爪,並秀出樹幹爪痕照片輔以說明:台灣黑熊善於爬樹,當牠們爬下樹幹時,屁股朝下,利用雙手剎車,因此會在樹上遺留長長的爪痕,而利用爪印痕跡的間距,可間接推估黑熊的體型大小和年齡。

食物方面,詹欣穎則仔細介紹了台灣黑熊會根據四季攝取不同種類的植物,作為營養來源。不只食物,投影片中也呈現了黑熊的排遺,黑熊便便中會殘留植物的種子,由於熊遷徙距離遠,所以植物種子可以經由黑熊攜帶到很遠的地方,有些種子經過熊的消化道消化後,可以增加種子發芽的成功率,促進森林生態系的更新。

「不只黑熊,台灣獼猴、白鼻心等,都有協助播種穩定生態平衡的作用,如果野外的動物都不見了,那人類也很難再生存下去。」從看似微不足道的排遺痕跡,詹欣穎向聽眾說明了自然生態系與人類環環相扣的道理。

台灣野生動物受脅困境有多嚴峻?

藉由台灣黑熊拉近了野生動物與人類的距離之後,詹欣穎將焦點拉遠——台灣其他的野生動物的處境,同樣需要好好重視。野生動物不只生活於台灣的深山野地之中,許多生命也棲息在人類聚集的市區,無論是山林或都市,野生動物都可能遭受到不同種類的威脅。

投影片中,一張張台灣野山羊、食蛇龜、穿山甲的受害照片,帶出捕獸夾、走私動物,以及遊蕩犬攻擊野生動物的問題。課程中,詹欣穎亦播放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的紀錄影片,紀錄穿山甲受到犬隻攻擊的影像,讓在場聽眾直接了解遊蕩犬隻對野生穿山甲的影響。近年來,犬攻擊穿山甲所造成的創傷比例,甚至超過了陷阱所造成的傷害,野灣年度報告顯示,一整年救傷的穿山甲中,46%的救傷原因來自犬隻攻擊/騷擾造成的傷害,其影響力不容小覷。

野生動物的危機不只在山林,城市中的鳥類可能遭遇窗殺問題,斑龜、蛇類遭受路殺的事件亦層出不窮,而人為飼養野生動物造成的傷害,也必須嚴加看待。詹欣穎表示,根據2020年度救傷資料,經人為飼養後送至野灣救援的個體共有16隻,其中7隻因病況嚴重而死亡或給予人道處理,佔救援動物的44%。

民眾自行照顧野生動物,可能會導致動物狀況惡化甚至喪命。圖片來源:WildOne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臉書
民眾自行照顧野生動物,可能會導致動物狀況惡化甚至喪命。圖片來源:WildOne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臉書

「野生動物不是寵物,不適合人類飼養,牠們在野外有自己的任務,對於生態系也有重要的功能。」詹欣穎提醒,無論野生動物數量有多少,都不能任意圈養或飼養,剝奪牠們在野外自在生活的權利。

野生動物醫院扮演的角色是?

當野灣動物醫院接受通報,並收容傷病野生動物後,在考量動物福祉的前提下,會審慎評估治療及後續的各項安排。野生動物救傷區分為三個步驟,依序為治療(treatment)、復健(rehabilitation)、野放(release),多數民眾以為醫療是野生動物醫院的主要業務,但動物醫院的專員花費最多時間、心力的階段,往往是陪伴野生動物復健的過程。

野灣2019年曾照護台東縣海端鄉廣原村發現被遊蕩犬追趕而失親的廣原小熊Mulas,經過近十個月的野放訓練後,於2020年5月16日進行野放,讓Mulas重返山林。從收容Mulas開始,一直到野放當天的過程,受照顧的小熊,依序須接受健康檢查、籠舍安置、日常照養、野放訓練等一連串安排,而相關人員如保育員、獸醫師及環境教育講師等,也會各司其職,不但在照護期間,精心條配營養可口的飲食,小熊野放後,也必須藉由小熊身上安裝的追蹤器,監測野放動物的活動狀況。

野放後,環境教育人員更會將這些資訊整理成教育宣導的素材。環境教育雖然不是救傷團隊中,與野生動物互動最密切的工作,但其實在保育工作中也相當重要,好的環境教育,甚至可以影響一個族群未來的生活。

「如果社會大眾對野生動物的觀感仍然是負面的、漠不關心的,甚至繼續放任棲地遭受破壞,那麼我們對小熊做的努力,就都會白費。就算回去野外,也沒有辦法擁有樂觀、平安的未來。」詹欣穎說道。

遇到野生動物該如何協助

詹欣穎表示,即便不是專業的動物救傷人員,一般的民眾仍然可以在生活中落實許多保護野生動物的措施,同時,第一時間目擊需要救援的動物時,若民眾的處置方式正確,也能提高動物通報救援後恢復的機會。

好比說,在野外遇到台灣黑熊中陷阱時,不宜直接上前解救或餵食,否則會造成黑熊過度緊張,人類也可能有受傷之虞。另外,遇到需要暫時安置的鳥類時,紙箱比起鳥籠更適合安放鳥類,因為紙箱可以提供黑暗的環境,也具有保溫的作用。預防性的部分,則如使用捕鼠籠取代黏鼠板,不棄養及放養家中飼養的寵物,不任意帶走幼獸進行救援等。

詹欣穎呼籲,對於野生動物,需要落實「不買、不撿、不養、不抓不打、不須害怕」等原則,避免與野生動物非必要的接觸,也不要任意撿拾、飼養或棄養。寵物管理部分,要並注意避免寵物到野外任意獵捕野生動物等,否則可能造成生態系破壞,而自己的寵物也可能有罹患狂犬病之虞。

我們與野生動物的距離

第一線組織的經驗,讓人了解到,同住在這片土地上的動植物,不論是市區常見的鳥類,或是山林中善於隱匿行蹤的哺乳動物,與人們的生活都息息相關,人類身為生態系的一份子,必須學會重視野生動物及其棲息環境,但也不要太過於親暱,任意干擾野生動物的家園。

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成立以來,便期望能透過野生動物救傷與復健,做為與民眾間的橋梁,並推廣環境保護的觀念。而在環境教育講師、研習相關知識的教師,以及前線、後援等許許多多人的努力之下,能讓越來越多人重視野生動物保育的相關議題,讓未來需要救援的野生動物越來越少,也將健全的生態系,還給這片土地上共同居住的各種動物夥伴。

延伸資料

社團法人臺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 WildOne Wildlife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

野生動物救傷:停、看、聽| 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Taiwan Roadkill Observation Network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