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星巴克到瑞幸、iPhone到華為:美國軟實力在中國式微 專家解析影響

專家指出,在美中互相撂話和軍事恐嚇的時代,「軟實力」對緩和關係、避免衝突變得尤為重要。然而,美國文化和思想在中國的吸引力卻日益減弱。

在中國,曾有一段時間,任何來自美國的東西都受到特別推崇。中國一些網友將美國暱稱為「美麗國」,視其為財富和安逸的象徵。人們甚至開玩笑說,美國的月亮也比中國的更圓。幾十年來,軟實力一直是美國在中國最強大的武器之一。但在過去的幾年中,隨著「美麗國」文化光環的褪色,美國在中國失去了人心。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25日報導指出,1990年代,中國年輕人喜歡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附近的麥當勞(McDonald’s)包場舉辦婚禮。到2000年代,Nike運動鞋、iPhone和必勝客約會成為中產階級成就的象徵,年輕人看著盜版美劇《六人行》(Friends,中國譯《老友記》)學英語,就連國家媒體也喜歡報導美國如何應對如政府貪污等中國也面臨的問題。

<cite>北京街頭的麥當勞招牌。(美聯社)</cite>
北京街頭的麥當勞招牌。(美聯社)

如今,中國人更有可能在中國連鎖咖啡店瑞幸(Luckin)喝飲料,而不是星巴克(Starbucks);更可能通宵排隊購買華為(Huawei)的Mate 60 Pro,而不是最新的蘋果(Apple)產品。現在,沒有人再說美國的月亮更圓。上海一名30歲的翻譯員說:「以前看美國品牌,你會覺得它們更酷,現在人們更追捧國內品牌。」

這一轉變發生在北京擴展軍事和技術實力之際,也發生在美國對中國的觀感急劇下降之際。美國擔憂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野心,也就是對抗美國的主導地位,並重塑全球秩序使其更符合中國利益。這些趨勢使兩國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更接近衝突。

中國對美國的觀感變化很可能受到美中大國競爭的影響,一些調查顯示中國社會對美國的正面看法逐漸式微。中國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達巍(Da Wei)表示,中國對美國的觀感已經發生了典範轉移,現在美國在中國的形象非常糟糕,可能是美中建交40年以來最糟糕的時刻。

<cite>瑞幸咖啡在中國迅速拓展。(資料照:美聯社)</cite>
瑞幸咖啡在中國迅速拓展。(資料照:美聯社)

目前,中美之間存在著眾多重大分歧,涉及美國對中國科技出口的管制、中國清潔能源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以及對台灣等問題的立場。川普和拜登(Joe Biden)總統都威脅,如果再次當選,將提高對中國商品的關稅。

中國政治專欄作家「兔主席」指出,中美緊張局勢再加上中國媒體披露的美國國內問題,當今中國民眾已不再將美國視為道德高地,甚至不再把它視為未來的榜樣,「美國自食惡果,摧毀了其在中國辛勤建立的軟實力。更糟的是,它還給自己創造了最難以對付的對手。」

「東升西降」

美國哈佛大學榮譽教授奈伊(Joseph Nye)指出:「如果你想避免(美國與中國)開戰,想要管理競爭關係,或者想解決氣候等共同問題,某種程度的軟實力影響對雙方都有幫助。」奈伊在1990年代首次提出「軟實力」(soft power)一詞,指的是通過文化、價值觀和外交政策來影響他國的能力。

奈伊補充道,如果美中雙方都有意願避戰、控制競爭關係、解決共同挑戰,如果兩國都希望有一個鼓勵合作的氛圍,那麼中國在美國的軟實力,以及美國在中國的軟實力傳播,對兩國都是有利的。

<cite>美中關係。(美聯社)</cite>
美中關係。(美聯社)

美國軟實力在中國的削弱,恰逢中國變得更強大、更富有,並致力於創建自己的文化影響力。習近平利用這些變化來宣揚中國制度的優勢,試圖建立「文化自信」、增強民族主義。中國媒體廣泛報導美國的大規模槍擊事件、警察暴力、政治極化和公共安全問題。

西方研究中國的專家認為,反美主義是中共鞏固執政的重要手段。英國曼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中國政治學教授格里斯(Peter Gries)解釋:「中國共產黨強調其執政合法性的核心觀點之一,即只有該黨才能挽救中國,使其再次變得強大,並且反美主義在這一觀點中佔據了相當大的比重。因此,中國超越美國已成為中共強調其統治合法性的核心論點之一。」

失去在中國的軟實力優勢,也使美國失去了對中國政府的一個重要影響力來源——直接吸引中國人民的能力。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問題專家白明(Jude Blanchette)指出:「若中國民眾對美國普遍抱有好感……就能制約中國政府考慮採取的激進措施。如果美國在中國人民眼中的形象越來越糟糕,並讓中國人相信美國對他們抱有不可調和的敵意,這就對習近平有利。」

中國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開始接受美國衰退的觀念。而到了2019年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和疫情初期的混亂期間,習近平開始提出「東升西降」的口號,意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東方文明的代表已經崛起和復興,將取代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明,後者逐漸衰落。

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沈大偉(David Shambaugh)解釋:「這一事件(金融危機)確實為中國對美國的仰慕敲響了最終的喪鐘。而川普政府則錘下了最後一根釘子。據我所知,不論是在中國城市公眾中,還是在知識分子或官員中,美國的吸引力已經所剩無幾。」

<cite>2024年1月30日,美中雙方的代表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中美禁毒合作工作組啟動儀式」。(美聯社)</cite>
2024年1月30日,美中雙方的代表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中美禁毒合作工作組啟動儀式」。(美聯社)

「中國風」的崛起

在中國,隨著美國的吸引力減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和支持中國本土品牌和文化,這也受到了北京當局的鼓勵。中國的一些本土品牌,如化妝品牌花西子,宣傳強調使用傳統中藥,使產品更適合東亞人的肌膚。

此外,中國消費者在選購高端手機時也更傾向於考慮國產品牌,例如華為。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2024年第一季度,蘋果在中國的銷售額同比下降了19%,而華為的銷售額則成長了近70%,使其在中國市場的地位即將超越蘋果。

美國電視節目和好萊塢電影不再是中國娛樂消費的主流話題。上海30歲的翻譯說道,2012年上大學時,她在2012年上大學時,她的同學們還熱衷於收看《六人行》、《宅男行不行》(The Big Bang Theory,中國譯為《生活大爆炸》)和《摩登家庭》(Modern Family)等美國節目。她表示:「那些當時都是家喻戶曉的劇集,但現在,我不認為有任何一個美國節目是大家都知道的。」

去年,中國電影業分析師宣布,好萊塢時代在中國已結束,因為中國國產電影的票房收入已超過80%。票房前十名的電影全部是中國電影——這與2012年形成鮮明對比,當時《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中國譯為《碟中諜》)和《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等美國電影在中國票房收入前十名中佔了七個名次。

<cite>《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劇照。(美聯社)</cite>
《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劇照。(美聯社)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