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菲律賓掃毒做法看人權問題

作者:李明峻 (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副執行長)

照片來源:中央社
照片來源:中央社

菲律賓總統杜特蒂自2016年6月上台後,就展開極具爭議性的掃毒戰。

此種做法雖然剛開始多數民眾都很支持,但由於有濫殺之嫌,遭到國際社會的抨擊,而是否有誤殺或公報私仇的做法,也讓越來越多評論者、維權人士提出異議。

菲律賓掃毒做法牽涉到嚴重的人權問題。

首先,一般國家的做法是會處罰吸毒者,但更多重點會放在抓製毒者和毒梟,而杜特蒂認為沒有毒販、吸毒者,就不會有製毒者和毒梟,意謂消滅銷售通路,就可解決毒品氾濫問題。

但要消滅吸毒者需從社會根本問題著手,對於不涉及販運毒品的毒品成癮者事實有些應視為「病人」、「被害者」,不能只是以定罪、處罰、排斥的方式對待,應該是送去勒戒而不是殺死他,應該是透過政府幫忙他們遠離毒品,回歸社會。

其次,法治國家要剝奪人民自由要經過審判,必須講求充分的證據,但杜特蒂為根除毒品交易,不但採取格殺勿論的做法,甚至允許為剷除毒犯而動用私刑,這其中必然有如人權團體所指控的,菲律賓警方在某些案件利用職權消滅異己並從中牟利。

大家都希望能杜絕毒品,但不應是以菲律賓現在這種殺人的方式。

杜特蒂的行為經常超越法律,好像他就是法律,而忽視法治與人權,將來必將對菲律賓的民主法治造成負面影響。

再者,偏見與歧視是社會的主要問題,杜特蒂的政策很大部分也植基於此。

如對吸毒者的歧視導致不把他們當「人」看,杜特蒂讚揚警方一天殺掉幾十個「持有武器並拒捕」的人,並說或許這樣可以減少社會的煩惱,這種對人命的輕忽實在令人髮指。

特別是當外界質疑被殺的事實上多是窮人時,杜特蒂反而說因為富人根本不販毒,因此當然不會在掃毒行動中死亡,這種嫌貧愛富的差別待遇觀念,更是現代文明社會所不容許。

諷刺的是,杜特蒂強硬掃毒行動滿1年後的今天,已經造成數千人死亡,儘管菲國官員單方面聲稱成效卓著,但照理講毒品應該會隨供應量減少而價格上漲,只是調查指出冰毒在馬尼拉街頭的價格反而下滑。

代表菲律賓掃毒行動事實上是沒有成功的,只是突然造成許多民眾失去家人,菲律賓社會更充滿暴戾之氣。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第六條規定的生命權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權,如果無法充分保障人的生命權,那麼一切其它權利都是空中樓閣。

無端剝奪人的生命,或者肆意對人施加恐嚇、虐待和折磨,就是用一種非人權的待人方式。

任由這種情況發生,個人權利就無從談起,所以一般各國的刑法都將侵害他人生命權的罪行量刑最重。

菲律賓杜特蒂總統以掃毒為名的政策固然出發點正確,但其鼓勵濫殺與私刑的做法,造成恣意侵害人權的問題,將來必將導致菲律賓社會更大的動蕩與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