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邊境爭議到貿易戰 - 中印政經腕力較量

陳民彧 (The Glocal 助理研究員)

為著洞朗(Doklam)高原的領土爭議,中國與印度雙方對峙已經維持個多月。

中印是次對峙,起源於中方在該地區修建鐵路,使印方士兵在邊界的錫金段越過界線進入中方境內,阻撓中國邊防部隊在洞朗地區進行建路工程。

然而,印方反指中國軍隊在洞朗地區摧毀其軍事碉堡,阻礙印度信徒的朝聖道路。

6月25日,印度軍隊越過中國劃下邊界,進入洞朗妨礙建路工程,印度外交部其後發出聲明指中方向不丹國界延伸鐵路工程,越界是印方代不丹阻止中方武力控制地區。

中方對洞朗疆界主張堅持歷史上西藏政府對地域的管制,而印方則視中國與不丹的界線於英國殖民時期經已劃分,印度是基於傳統並在不丹授權下出兵。雙方對歷史詮釋和陳述為衝突鋪下誘因。

對峙前期,各界憂心中印雙方極有機會擦槍走火從而引發戰爭,然而雙方士兵最近衝突僅限於互擲石頭,並中印官媒各自的諷刺。

互擲石頭的衝突叫人啼笑皆非,但也可顯示中印遏止前線衝突升級,雙方還未期望以戰爭解決有關區域的領土和主權爭議。

洞朗爭議 中印戰略比拼

中方爭取洞朗高原,希望以鐵路控制地理優勢,此中富有戰略意義。

中方鐵路工程通過春丕河谷口(Chumbi Valley)和乃堆拉山口(Nathu La),這地區與錫金相連,是中、印和不丹的交界處。

而且,洞朗為處西里古里走廊(Siliguri Corridor)附近。西里古里走廊被印度稱為「雞頸」,除了因為地圖的上的形狀相似以外,也因為走廊連接印度大陸與東北的地區。

西里古里走廊被尼泊爾包圍,從西北部和孟加拉國到南部和東南部。 若中國佔領或控制此通道,會折斷印度大陸與東北地區的通連,也阻止印度供應東北各國,威脅小國如不丹的經濟脈搏。

因此,西里古里走廊在地理上的戰略意義代表著印度對東北地區的政經影響,也使西里古里走廊猶如「頸」,牽引著印度對尼泊爾和不丹的連絡。

春丕河谷是鐵路和公路的樞紐,聯繫不丹、中國和印度之間的往來,將尼泊爾連接到不丹,是印度到東北地區的必經道路。

中方分析指出,控制了春丕河谷並乃堆拉山口,有利收復藏南地區,也削弱印度與不丹和尼泊爾三國之間的連結。

對峙僵硬 貿易戰迫在眉睫

對峙持續時間越長,中印雙方解決爭議的選擇就變得有限。當領土爭議久持不下而需要避免戰爭衝突時,貿易戰作為解決矛盾的手段自然成為雙方政府領導層的理性選擇。

兩國領土爭議,再加上貿易逆差嚴重,讓中印之間極可能發生全面貿易戰。中國是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2017年3月結束的年度財政報告,雙邊貿易總額達715億美元。

印度從中國入口的產品包括電子器件、電腦五金、藥品和鋼鐵;而印度出口至中國的包括鐵礦石,棉紗,石油產品和塑膠原料。

然而,貿易傾斜嚴重,印度的入口額達613億美元,但出口額只錄得約100億美元。在2015 – 2016財政年度,中印的貿易逆差雖然從527億美元略微下滑至511億美元,仍足以驅使印度政府實施反傾銷稅,以保護國內工業免受廉價進口。

正正在洞朗對峙約一個月後的8月中,新德里落實對93樣中國產品徵收反傾銷稅。

針對新德里的經濟行動,《環球時報》呼籲中國公司三思對投資印度及評估風險,並警告印方需要準備面對「考慮不慎」的後果。

《環時》威脅印方,指雙邊關係緊張,將令中方暫時中止在印度的投資或經濟合作項目,以確保這些投資的安全。

然而,印度媒體最近卻放風,表示中方有意為邊境爭議到貿易戰的摩擦降溫。

印度報章《The Hindu》報道指,北京在12月份將由商務部部長鍾山率團到新德里解決與印度貿易不平衡的問題。洞朗對峙顯然傷害中印的雙邊貿易,而印度政府也多次提出以雙邊會談解決貿易逆差。

印媒指,全面的貿易戰之下,中國在2016 – 17年度對印度的出口將大大減少,使中國期望與印度的貿易不受現時軍事緊張局勢影響。

總結

領土與主權是形成國家的要素,疆界的劃分牽涉地緣政治利益,引發國際爭端或衝突。中國和印度就著洞朗高地的爭議,涉及中印在亞洲的影響和戰略部署;尼泊爾和不丹等小國在軍事實力弱小時自然處於被動,任由中印兩國牽引地區的政治與經濟變動。

中印從領土爭議到可能發生的貿易戰,顯示中印兩大強國不甘於現狀。當貿易戰作為外交手段未竟全功,而全面戰爭在經濟誘因情況下較難發生的情況下,比互擲石頭更激烈的擦槍走火就必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