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非洲豬瘟,談人類對動物痛苦「感同身受」的可能

作者:邱鉦倫(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博士,動物當代思潮特約作者)

<span>圖片來源:</span><a href="https://www.maxpixel.net/Agriculture-Farm-Snot-Hog-Piglet-Pork-Pig-Swine-520883" rel="nofollow noopener" target="_blank" data-ylk="slk:maxpixel.net;elm:context_link;itc:0;sec:content-canvas" class="link "><span>maxpixel.net</span></a>
圖片來源:maxpixel.net

【前言】近日「非洲豬瘟」議題風聲鶴唳,各面向的討論如眾聲喧嘩般在網路上轉傳,其中網友洪采陽回顧當年「口蹄疫」時國軍全面撲殺時的慘況時,如此寫道:「而且還不能手沒有力就殺得不夠乾淨,那樣是在增長你和豬的痛苦。」

另一名網友梁嘉銘則表示:「那些豬隻瀕死前的眼神,我忘不了。」憶及當時國軍從嘻鬧到肅穆的過程,他寫下:「此刻,它生不如死,更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被如此殘忍的對待。」……

上述這些文字,除了告訴我們非洲豬瘟之可怕與台灣養豬業之脆弱外,在文字中我們也看出撰文者們在面對生命的死亡時,雖然因為任務而成為「劊子手」,但卻在執行過程中產生了對動物感受的反思,這種對動物的感同身受,只是他們的投射而已嗎?事實上,彼得‧渥雷本《動物的內心生活》(鐘寶珍譯,臺北市:商周出版,民106年)一書就曾非常嚴肅地討論過這個問題,以下將透過對這本書的評析,說明何以試著揣摩動物的感受會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世上並沒有兩種不同的悲傷、痛苦或愛

《動物的內心生活》討論到動物是否能夠感受、牠們是否有情感並知曉牠們自身的行為。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我們永遠不會得到確切的答案,除非有天動物們能「開口」以人類的語言、思維來進行溝通,否則,就不可能完全沒有揣測的成份。

雖然無從確知動物的真實感受,自許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們,是否可以去推想、是否可以產生同理心呢?作者透過生動的筆觸告訴我們,我們當然可以去試著感受動物的內心。作者認為「這個世界上並沒有兩種不同的悲傷、痛苦或愛。」(P36)動物們也有牠們感受事物的模式、方法與表現,只是我們與動物之間無法相互溝通,不過,人與人之間「沒有人能夠真正看穿別人的內心」(P36),既然如此,又何必要求動物一定要能與人溝通,才能證明牠們會感受呢?

於是,作者透過41篇各有主題的文章,對比了人類與動物,發現動物也有看似人類獨具的行為表現、選擇判斷,他並列舉諸多報章、資料、研究來佐證。不過,無論是何種資料或研究,仍無法證明我們人類能正確認識、知曉動物的內心。但動物們確實能感受、反應,甚至有其情緒,這一點卻是肯定的。

例如〈腦袋裡的那道光〉該篇寫道,若我們將「魚」視之為「一種遲鈍的動物」、「牠們只不過是麻木無知地在河流和海洋中隨波逐流、浮沉漂蕩。」(P64)那就真的完全將具有生命力的魚兒們「物化」了,只將「魚」視作美味的盤中飧,卻忽略了牠們具有生命力的模樣,同時也輕忽了牠們求生而努力的表現。

作者透過人類對魚類的痛覺研究來證明,「魚類也會因為受傷而受痛苦折磨」(P64)。他認為,「即使牠們大腦的結構不同於我們,而這點不同可能又意味著另一種體驗的方式,也並不代表牠們從根本就無法感受。只不過要我們設身處地於其他物種的狀況當然比較困難……」(P66)

顯見作者不放棄動物們有「感受」的能力,人類縱使無法「感受」牠們的「感受」,但我們仍不能忽視這點,因為,若我們明知動物也有感受的能力,卻只因為自己無法代入這種感受經驗就刻意加以忽略,便是人失去「感同身受」的同理心

甲殼動物(一如龍蝦),就無法感覺到「痛」嗎?

同樣地,縱使我們無法確定動物是否具有人類所定義的「意識」,也不能忽視牠們能會感受到「痛」與「不適感」。

以龍蝦為例,科學家對於龍蝦是否會感受到「痛」各有觀點,有科學家認為甲殼動物沒有脊椎,當然也就不會痛;也有科學家認為,不能只因為甲殼動物身體構造與人類不同就否定牠能感受到疼痛。

於是作者提出了這樣的反思:「難道這世上真的只有一種方式,而且就是人類這一種可以體驗到強烈的、也許是『有意識的』感受嗎?」(P69)

對於動物是否有痛覺,作者保留最後的底線,因為人與動物之間「配備」不同,所以兩者的感受仍有落差,但是,就實際反應表現來看,動物身上隱藏的感受力應該不亞於人類,甚至牠們可能擁有人類的七情六慾也不足為奇了。

動物也可能有七情六慾?那麼牠們也會懂得感激嗎?在〈感激之情〉一篇,渥雷本寫道:「其實從本質及人類的角度來看,大多數的定義都指出了一點:感激是一種基於令人愉悅的事而產生的正面情緒,是由某些事物或他人所促成。因此要產生感激之情,人必須要能認知到對方作了對自己有利的事。」

「古羅馬時期的政治家與哲學家西塞羅早就盛讚過懂得感激是最大的美德,他並且認為狗也具有這種能力。……我要如何才能發現一隻動物有沒有『認知』到,是誰或是什麼促成了這件讓自己高興的事呢?」(P81)

因為我們人類的認知可以溝通,可以相互界定,於是可取出一種最大公約數,透過思辨我們確立人的感受、美德等,若以這些標準來看動物們,在行為上會有符合定義之處,但是若要問其內容、精神以及牠們是否真的「感受」到其抽象精神?這又回到先前的討論,我們似乎仍無法確定,一如作者在文章尾聲所說的:「而動物身上是否存在這種感激?可惜還無法得到證實,對於另一種生命的內心活動我們最多只能約略揣摩。」(P82)

或許短時之內人類與動物之間無法溝通,而我們至少可以做到「約略揣摩」,當我們能以這樣的態度去面對動物時,就已經是對動物倫理觀念的一種進展

士兵撲殺豬隻對痛苦的感同身受:因為不捨

《孟子‧公孫丑上》曾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談人都有不捨他人受傷、傷害他人的內心,也從此內心發展出仁義禮智這「四端」,這論點雖針對人與人之間而立論,但今日或許我們也能將它擴充至人與動物之間,一如彼得‧渥雷本對於動物所抱持的態度──至少我們可以「約略揣摩」,而不是一聽到有些人對動物「感同身受」,就認為是無稽之談。

所以,當這些士兵為了任務去撲殺豬隻,卻對牠們的痛苦產生感受,晚餐吃不下排骨便當時;甚至是先前夾娃娃機的內容物竟是小龍蝦,讓許多網友因不忍而連署抗議時;又或是社會新聞出現虐待動物的報導,因此引起群情憤慨時,都不應該忽視這種反應的意義──至少這表示我們願意盡量去感受動物的感受,能想像牠們也會痛,也會難過。

因為我們不捨,所以更可能尊重動物的生命。或許雞、豬、牛等經濟動物最後的命運仍是被宰殺,但至少要讓牠們在飼養與屠宰過程的痛苦能被降低,然後滿懷感恩的享用牠們的生命。從「約略揣摩」動物的內心生活出發,或許未來人類就能逐步提升對動物生命的尊重,業將能更加了解牠們。

更多論壇文章
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只能用到雙城論壇為止
提醒侯市長能源政策是重要的民生大計
淡蘭古道:一個夢想的開端
2019年中國半導體的開展與阻礙
王牌製作人的節目笑料 竟是這樣來的

相關新聞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