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軟實力指標報告》,看我國「教育新南向」該加強什麼 ?

文:盧宸緯(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所博士)

2023年,蔡英文總統在接見「亞太商工總會」(CACCI)會長麥克穆林(Peter McMullin)時曾表示,我國不僅在全球供應鏈上是可被國際信任的夥伴,同時也以「軟實力」對區域發展做出貢獻,並進一步說明「新南向政策」無論是在經貿合作、人才交流或區域鏈結等,都取得具體成果。

近年來,透過吸引、說服等策略,在國際上發揮影響力,進而聚攏國際信任度、好感度,甚至引發行動力的「國家軟實力」,受到關注。目前,對國家軟實力最完整的調查研究,應屬英國的「品牌金融」顧問公司(Brand Finance)所發佈的《全球軟實力指標報告》(Global Soft Power Index)。

該報告針對國家軟實力發展出全面性的具體指標架構,並自2020年起,每年發佈全球國家品牌的軟實力排名。其中,「教育」即為該報告所列「國家軟實力」的指標之一。

雖然,我國並未被納入該報告的目標國家名單中,但筆者認為,該份報告所列指標項目,正代表國際上對「國家軟實力」所認知及重視的面向,可作為我國精進、改善「教育新南向」政策(全名「新南向人才培育推動計畫」)的方向參考。

正值新任賴清德總統上任之際,如何讓「教育新南向」擁有升級為2.0版的新開始?

《全球軟實力指標報告》如何定義「國家軟實力」?

由今年2月發佈的《2024全球軟實力指標報告》可發現,近五年來,該系列報告對建構「國家軟實力」指標內涵,是因應時代趨勢,持續檢討、修正與擴增。

該報告首先針對既有相關研究、指標與架構,進行深度回顧與分析。其次,則針對相關研究人員、實務工作者與利害關係人,包括:學者、智庫專家、記者、外交人員、國家品牌經理人、顧問、業界領導者、藝術家及運動員等,持續進行深度訪談,以瞭解這些與國家軟實力相關關鍵人士的看法。

據此,該報告將「國家軟實力」定義為,「國家透過吸引或說服(非強制)的方式,以影響世界舞台(包括國家、企業、社區、群眾等)中的各式行動者偏好及行為之能力」,並進一步發展出「國家軟實力」的具體指標面向。筆者將各指標暫譯如下:

熟悉度(Familiarity):該國被受訪者瞭解,或被主動想起(即「心智顯著性」,mental availability)為具更強軟實力的程度。

影響力 (Influence):該國在受訪者所在國及世界舞台上,被認為擁有影響力的程度。

聲譽(Reputation):該國是否被認為在全球擁有強大且正向的聲譽?

在軟實力8大支柱被認知的印象(Perception across the core 8 Soft Power Pillars):含8大支柱及35個細項指標:

商業與貿易:實力雄厚且穩定的經濟、受世界喜愛的產品和品牌、易於開展商業活動、具有未來成長潛力。

國際關係:在外交領域具有影響力、能幫助有需要的國家、與他國關係良好。

教育與科學:技術與創新的領導地位、科學的領導地位、健全的教育制度、投資太空探索。

文化與文化遺產:在藝術和娛樂領域有影響力、受世界喜愛的食物、有值得遊覽的好地方、運動界的領導地位、具吸引力的生活方式、豐富的文化遺產。

治理:有受國際敬佩的領導人、政治穩定及良好治理、高道德標準和清廉、安全可靠、尊重法律和人權。

媒體與傳播:是受訪者會密切關注的事務、易於溝通交流、具影響力的媒體、值得信賴的媒體。

永續發展的未來:投資綠色能源和技術、永續城市與交通、保護環境的行動、支持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努力。

人民與價值觀:值得信賴、慷慨、友善、有趣、寬容且包容。

從《全球軟實力指標報告》,看見「教育新南向」仍待改善的問題

我國「教育新南向」政策上路至今,即將邁入第8年。若從「國家軟實力」的角度檢視,與前述指標相對照,可發現其對「教育新南向」政策的精進,有三項啟示。

一、政府應挹注資源於我國「大專校院基礎辦學環境」的提升

由前述「教育與科學」項指標可見,對教育的關注乃聚焦於「健全的教育制度」。筆者曾於2018年撰文探討「教育新南向」政策的經費編列,出現過度傾斜於可計量績效的項目的問題,包括:招生、產學合作、學術合作、獎學金、關鍵人事或專家學者訪台..等。

然而,教育新南向上路至今,除了此一高度集中於計量項目的走向並未改變之外,相關資源配置也依舊忽視對我國大專校院基礎辦學環境的提升,如:軟硬體資源與時俱進的更新;能回應境外生需求的師資、行政人員與相關措施等的完備……等。

在當前競爭激烈的全球留學市場中,我國高教若未能以「互惠」的角度,儘速健全體質,提供高品質的學習環境,而僅是以「需要生源」的角度,將境外生視為維持大學校院生存的「工具人」角色,恐將對境外生來臺就讀經驗造成負面影響,進而產生「漣漪效應」向母國擴散。

如此一來,我國高教將難擁有持續吸引境外生的續航力,「國家軟實力」亦難有效發揮。

二、政府應持續致力於對「境外生人權」的保障

由「治理」項下的「尊重法律與人權」指標可見,「人權」亦為受到國際重視的國家軟實力表現。然而,「教育新南向」所出現的「血汗學工」事件,已引發國際對我國「人口販運」的疑慮。

雖然,監察院曾在2019年及2023年,針對數度發生的「血汗學工」事件,分別對教育部、內政部移民署、勞動部等提出糾正。教育部亦懲處事發的大專校院,並於2022年啟動「境外生全面教學品質查核機制」,也發佈「華語先修制度」、「設置國際專修部」等措施,希望能提升境外生教學品質。

然而,由美國政府發佈的《人口販運報告》,自2019年起至2023年公布的最新報告,已連續5年將我國新南向政策中的人口販運問題納入,並具體描述東南亞與非洲籍學生受騙來臺,在極度惡劣環境下遭受強迫勞動等情況。

由此可見,縱使我國已推出相關改善措施,但目前國際上對我國境外生政策「人口販運」的疑慮仍未解除,不僅打擊我國在國際上的人權形象,亦使「教育新南向」淪為我國「國際軟實力」的反宣傳。

三、政府應致力於建立我國「國家品牌」,並持續提升我國在國際上的「熟悉度」、「影響力」及「聲譽」

除了前述我國大專校院基礎辦學環境的準備度,以及對境外生人權保障等需要強化之外,「教育新南向」若要發揮「國家軟實力」的正功能,還需要我國「國家品牌」的建立,並強化在國際上的熟悉度、影響力與聲譽。

而《全球軟實力指標報告》所呈現的八大支柱與35個細項指標,即可做為我國各部會努力方向的參考。

如同前述,值此新總統上任之際,「教育新南向」正需要2.0版的新開始。期待政府能善用透過教育的導進力量,強化「國家軟實力」,連結更多國際夥伴,讓我國成為更受世界認識、認同並支持的存在!

延伸閱讀
《康熙來了》停播八年仍讓人念念不忘,蔡康永、小S為何能「一加一大於二」?
三中全會明示2027年習近平無意交棒,繼續帶中國走向「沒有盡頭沒有光」的緊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