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手術植入電子耳 開啟聽障患者「有聲世界」

根據統計,先天性聽損發生率為0.3%-1%,以國內每年20 萬名新生兒來計算,全台灣每年有600~2000個新生兒罹患疾病;其中有3分之1為「雙耳重度感音神經性聽損」,也就是說每年約有200位嬰幼兒患者,即便使用助聽器也無效。嬰幼兒在缺乏外界聲音的刺激下,會導致語言學習遲滯,進而影響認知、溝通與社交互動發展。

聽覺的產生,是透過「耳蝸」將聲音轉換為神經訊號,透過聽神經由腦部接收。重度、極重度聽障的患者們,絕大多數為耳蝸出了問題,就好比故障的電話無法撥打出去,因此即便把助聽器的音量調到最大也無法有效聽見。而人工電子耳的原理,就是利用手術植入可終生使用的電極,取代受損的耳蝸直接刺激聽神經,讓腦部接受產生聽覺。

對於雙耳重度、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聽損且助聽器效果不彰的患者,人工電子耳為目前唯一的治療方式。但許多家長擔憂麻醉、手術風險,因此錯過語言發展的黃金期;有鑒於此,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人工電子耳中心團隊自2018年5月引入微創手術,主要併發症發生率為0%,其中所有的個案均為超過90分貝以上的「極重度聽損」,也就是旁人扯開嗓門說話仍聽不見的程度,對於語句的辨識更是困難。

但從臨床案例中發現,及早接受訓練的病童,其語言能力可恢復達8至9成以上,聽、說、閱讀能力及認知功能皆能達到與正常聽力學童相仿,除了能學習中、英文,甚至能流暢地演奏樂器。成人後才罹病失聰的患者成效更佳,其適應與訓練的過程較快而容易,據統計近九成患者其日常生活自理、溝通、職場表現都與一般聽力正常者表現相當。

人工電子耳屬高價醫材,過去有許多家庭礙於經濟的因素,無法接受治療。全民健康保險自2017年7月開放給付,讓18歲以下且雙耳均超過90分貝以上的病童,接受單耳手術。18歲以上族群則可透過社會局申請,一般戶可獲得30萬元的補助,中、低收入戶則最高可達60萬元。

(人工電子耳的原理,就是利用手術植入可終生使用的電極,取代受損的耳蝸直接刺激聽神經,讓腦部接受產生聽覺。圖: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更多健康相關新聞
老翁種菜全家吃 竟讓全家都中毒
低頭滑手機險癱瘓 他腳變緊繃難走路
IKEA隨行杯塑化劑超標 醫:恐影響生育
男染人類狂牛症!腦被吃掉剩一年壽命
酥皮類甜食吃太多 罹失智症風險增5成

今日最夯新聞流量前3名
每個月都來台灣 接觸對象曝光
袐書埋單3萬6 老闆吃完超震驚
花400萬買房子「廚房不是你的」

今日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有話想說?歡迎投稿>>>【Yahoo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