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跟 OpenAI 都找上他,核融合 Helion Energy 特色在哪裡?

微軟(Microsoft)2023 年 10 月與核融合公司 Helion Energy 簽訂購電協議,日前 OpenAI 也與 Helion Energy 談判,有意採購電力為資料中心供電,這家核融合新創顯然備受期待,那麼它的優勢為何?商業進展到哪了呢?

能源新創公司 Helion Energy 來自於美國華盛頓,成立 11 年目標 2028 年開始運轉,發電量達 50MW。

有別於其他核融合公司,Helion Energy 主攻小型且分散式的發電廠,一來所需投入的成本較少,建置速度也比傳統的百億等級大型發電廠還要快,這樣具有模組化建置彈性、零碳排且可提供穩定且龐大電力的能源,顯然相當適合資料中心。

人工智慧(AI)被認為是「吃電怪獸」,如果說今年是 AI 的元年,那 AI 用電對各國的衝擊現在才要開始,先前高盛估計,由於 AI 資料中心對電力的需求大增,預計 2030 年資料中心占美國總電力需求將從目前的 3% 增加至 8%。

外界看好核融合能提供穩定零碳電力,認為核融合是下一代能源救星,可望取代燃燒化石燃料。但是科學家在過去幾十年已經努力打造「人造太陽」,距離跨出實驗室,還有一段距離,核融合發展速度趕得上 AI 發展嗎?

Helion Energy 的燃料來自氘(氫的同位素,音同刀)與氦-3(Helium 3),先將兩者加熱成電漿狀態,在高溫高壓下融合兩個原子,並釋放帶電粒子,之後由於經電磁感應直接發電,不用再需要蒸氣渦輪機產生電力,因此能源效率更高。

Helion Energy 核融合技術受許多知名企業家青睞,事實上該公司 2021 年的 E 輪融資就是由 OpenAI 現任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領投,籌集 5 億美元,另外,PayPal 聯合創辦人泰爾(Peter Thiel)、eBay 前總裁斯克爾(Jeff Skoll)以及 Facebook 聯合創辦人莫斯科維茨( Dustin Moskovitz)也有參投。

該公司已在 2021 年 7 月動土建置第七代反應爐北極星(Polaris)原型,根據官網,北極星是商業核融合下一個重大步驟,具有更強大的磁鐵、脈衝速度比第六代 Trenta 快 100 倍,能夠進一步改善核融合條件,若一切順利,北極星將成為第一台展示核融合發電的機器。

去年微軟已跟 Helion 簽署購電協議,Helion 承諾在 2028 年上線核融合裝置,並在 1 年內將發電容量提高到 50MW 或更高,該進展明顯比其他商業核融合預測都還要快,未來發展備受看好。

(首圖來源:Helion Energ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