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中美緩和政策或只是喘息之機

(德國之聲中文網)習近平和拜登在舊金山會面。這是否意味著這兩個超級大國現在希望合作?《柏林報》(Berliner Zeitung)發表的一篇客座評論認為這可未必。評論作者Wojciech Michnik寫道:“此次會晤的具體成果相當有限,雙方雖然在打擊芬太尼、恢復軍事接觸和人工智能安全問題上展開合作。然而,關鍵問題是,這次雙邊會晤不僅對美中兩國,而是對全球和地區安全意味著什麼。”文章接著指出,兩個超級大國面臨著種種挑戰:“比如氣候危機、俄烏戰爭的影響、台灣海峽的緊張局勢以及最近的以哈戰爭。在此背景下,中美兩國現在最不需要的顯然是一場公開的軍事沖突,而這種沖突很容易升級為全球戰爭。”

作者認為,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會晤不應被視為雙方關系解凍的跡象,而應被視為冷卻緊張局勢的必要步驟,以及在緊張局勢升級時建立溝通渠道的機會:“朝著這個方向邁出的一步是兩人達成的協議,正如拜登總統所說,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拿起電話直接打給對方,將立即聽取對方的看法 '。”

文章指出,從拜登政府的角度來看,在美國進入 2024 年大選年之前舉行這場會晤至關重要,因為到了選戰期間,候選人將頻頻發出各種表態。如何與中國抗衡並保持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很可能是拜登在會晤後的問答環節中稱習近平為獨裁者的一個原因:“如果拜登沒有稱習近平為獨裁者,他很可能會在即將到來的競選活動中遭到對手共和黨人的攻擊。”

“而對中國來說,這次會議是一個向國內和國際發出信號的機會,也是一個重申中國與美國處於平等地位的重要性的機會。由於中國經濟近來放緩,北京認為與美國保持一定的關系非常重要。“文章寫道,兩國的經濟緊密相連:“習主席希望讓華盛頓和全球相信,他對與美國合作持開放態度,同時也為了吸引外資,支持中國疲弱的經濟。與此同時,他希望向本國民眾傳達,他正在堅決捍衛北京的利益,加強中國作為與美國平等的世界大國的形象,而不是做出讓步的一個次要角色。”

從歐洲的角度來看,中美領導人的會晤可能是一個提醒:美國仍然是超級大國,無論人們是否樂見,美國的利益都與亞洲、印太地區以及與中國的廣泛競爭緊密相連。標題為《中美關系:緩和政策可能只是喘息之機》(China und die USA: Die Entspannungspolitik könnte nur eine Verschnaufpause sein)的文章寫道:“總體而言,考慮到中美兩個超級大國之間持續存在的激烈競爭,拜習會並未預示著中美關系進入新時代或按下任何形式的'重置鍵'。盡管如此,兩個采取務實政策進行會晤是一個積極的信號,這是回歸到一種最低形式對話,而不是冒險讓事態進一步升級的決定。當然,這並不排除中美關系未來會惡化的可能性,但表明這兩個大國的領導人暫時意識到直接軍事沖突可能帶來的潛在成本。”

一個由阿拉伯和伊斯蘭國家外長組成的聯合代表團星期一(11月20日)抵達北京。這也引起了德語媒體的關注。德國《日報》周一發布的一篇評論開篇這樣寫道:“阿拉伯國家代表本可以前往華盛頓,但他們選擇北京作為談判的地點。因此,外長們的合影已經成為中國的一項外交勝利:中國外長王毅神情愉快地站在C位,他的兩側分別是來自沙特阿拉伯、約旦、埃及、卡塔爾、印尼和巴勒斯坦地區的客人。”

盡管會談為期兩天,但方向看起來很明確。周一,王毅就表示,中國將與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的兄弟姐妹共同努力,為盡快平息加沙戰火做出努力。該報駐華記者Fabian Kretschmer接著寫道:”然而,中國的長遠目標是建立一種新的世界秩序,以打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主導地位。為此,他們希望得到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在中國看來,以色列在這場沖突中主要是華盛頓的盟友,因此站錯了隊。”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中國不能為和平做出外交貢獻。畢竟,加沙地帶的戰火顯然不符合北京的利益,沖突的擴大更是糟糕:“因此,盡管中國在中東危機上傾向於支持巴勒斯坦,但它仍然有能力在外交上為實現和平做出貢獻。所以,以色列方面對北京在中東的外交努力和基輔持有類似的態度,對待中國的和平倡議,持懷疑態度,但不予拒絕。”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