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很難被稱為「洪水襲來」的中國電動車和比亞迪在歐洲踩到的「坑」

(德國之聲中文網)有關中國電動車的話題一段時間以來在德國媒體上討論不絕。《法蘭克福匯報》最新發表的一篇評論指出,面對來自中國電動車的競爭,有一個比打響貿易戰更好的方法。

評論先回顧了韓國的現代汽車和起亞汽車如何打進德國市場,又如何在今天穿梭在德國的大街小巷而沒有讓世界感到不安。“(韓國)皮實的汽車激勵了我們這裡的產業競爭,最終讓所有的消費者受益”。

評論寫道:“因此,在我們談論中國汽車(特別是電動汽車)產能過剩、不公平做法和低價銷售時,那也應該暫停一下。中國乘用車在德國的市場份額約為1%,很難將其稱之為‘洪水襲來’。最近歐洲約20%的電動汽車的確都是從中國進口的,但其中超過一半根本不是來自中國企業,而是來自在中國生產並部分出口的西方制造商,例如寶馬iX3、Mini電動車、新款Smart、沃爾沃旗下的品牌Polestar以及特斯拉等等。”

評論指出,電動車本來也不便宜,中國電動車也不例外。即便是為歐洲杯足球賽提供贊助的比亞迪希望在起價4萬歐元左右的高檔車級別中站穩腳跟。

評論寫道:“單憑這一點,我們就有理由問,冒著與中國打貿易戰的風險是否會得到足夠的回報?此外還有一個殘酷的事實就是權力關系。中國是鋰離子電池生產的主要參與者,也是許多原材料的來源地。鋰、鎳都自國外市場。反過來看:歐盟生產的電池原材料佔比僅為1%。如果來自中國的供應鏈,出於某種未知的原因突然斷裂,那時候該怎麼辦?”

評論認為:“對市場力量的信任往往比政治強加的幸福要更為明智。就電動汽車產業而言一定如此。現在是時候對燃油車禁令進行冷靜評估了,對中國人要展現出一定的體育精神,並在工業和政界之間進行新的建設性對話。寶馬家族的繼承人之一斯特凡·匡特(Stefan Quandt)說,總理府與企業之間關系疏遠,甚至無話可講,而且政府方面缺乏良好的行動力。這或許才是目前德國競爭力面臨的真正威脅。”

比亞迪在歐洲杯踩到的“坑”

今年,不少中國企業首次贊助歐洲杯足球賽,並希望通過廣告提高知名度。幾家中國企業甚至是這場體育盛事的最大贊助商之一,包括電器制造商海信、支付服務提供商支付寶和電動汽車制造商比亞迪。

《商報》發表文章指出,比亞迪的遭遇證明在海外投放廣告也會“踩到坑”。文章寫道:“比亞迪在歐洲杯賽場投放的廣告上寫著‘NEV制造商——第一名’。NEV的意思是新能源汽車(New Energy Vehicles)。但是很遺憾,在德國人沒人知道這種很中國式的電動汽車說法。”

“比亞迪在德國市場的日子本來就‘不太好過’。銷售代表們說,他們經常被顧客問道,BYD這個商標該怎麼念?在互聯網上有不同的流傳版本,比如Bidd(發音為‘彼得’)或者Buett(發音為‘比特’)。但實際上應該被念為B-Y-D。”

文章寫道:“中國企業正在經歷著西方企業最早進入中國市場時遭遇的同樣命運。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就是百事可樂。百事可樂在中國擴大市場時,他們推出的口號是:‘Pepsi brings you back to life.’(百事可樂讓你活力重現)沒想到,這句話翻譯成中文後變成了‘百事可樂讓你的祖先從墳墓中復活。’”

“戰略咨詢公司Horváth最近對德國和歐洲車主進行了調查,了解他們對中國汽車品牌的態度,並同一年前的調查結果進行對比。結果是:能夠說出至少一個中國汽車品牌的受訪者比例在一年內從不到70%上升到85%。”

文章寫道:“在德國最知名的中國汽車制造商是比亞迪。54%的受訪者都認識該品牌。緊隨比亞迪之後的是沃爾沃 Polestar(51%)、原奔馳旗下的Smart(43%)以及原英國品牌MG(40%)。領克和蔚來的認知度分別為37%和30%。”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