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默克爾總理的敗筆

(德國之聲中文網)去年年底,同中方就歐中投資協定達成共識後,歐盟還曾將其形容為外交層面的一次重大勝利。柏林出版的《每日鏡報》認為,歐中投資協定被擱置,對默克爾總理來說,無疑是一場失敗經歷,顯示出歐盟委員會和歐盟議會已開始為後默克爾時代進行准備。這篇題為《歐盟願為人權付出怎樣的代價?》的分析文章寫道:

“默克爾總理警告說,不應挑起新的冷戰。對於同北京的意見分歧,她主張應當采取平等對話,而不是對抗的方式去解決。

然而,一些歐盟成員國和歐盟議員則認為,默克爾的對華戰略過於卑微遷就。他們主張堅定地捍衛人權,並在市場准入、貿易和投資領域,采取對等原則。香港民主運動遭鎮壓,以及新疆維吾爾少數民族被送進再教育營的大背景下,歐盟於今年三月推出了較為溫和的對華制裁措施,這也是1989年天安門民主運動遭血腥鎮壓後,歐盟首次對華制裁。制裁對象為參與了新疆再教育營計劃的四名中國官員。

而中國發布的反制裁措施則強硬得令人驚訝。顯然是不同的政治體制造成了文化誤區,中方的制裁對象竟然是歐盟議院的民選議員,其中包括德國綠黨政治家萊因哈德·比蒂科夫(Reinhard Bütikofer), 他是歐盟議會中國議題代表團的主席,也是北京同歐盟議會的會談伙伴。”

歐盟議員竟然成了北京的制裁對象,當然只能激發更多議員對歐中投資協定行使否決權的動力。文章接著寫道,就整體而言,西方國家對華政策的大趨勢正在發生偏移,過去經濟利益至上的觀點正在被價值觀主導的對華政策所取代。文章接著寫道:

“德國外交部長馬斯也強調了對華政策取向的變化:‘西方七國是自由民主國家共同對抗專制政權的聯盟。民主、自由和人權是聯結我們的紐帶,我們希望能夠重新成為這些價值觀的代表。’

但是,默克爾仍未卸任,她仍會努力讓歐盟推行她的對華戰略。今年八月,默克爾計劃同法國總統馬克龍共同前往中國。這也將是默克爾的第13次中國之行。歐中關系專家巴爾金(Noah Barkin)分析稱,這將是默克爾告別政壇並向馬克龍交接工作的一種方式。不過,兩位政治家的動機其實不盡相同。馬克龍主張采取不同於美國的對華政策,以凸顯以法國為首的歐盟更加獨立自主。而默克爾則希望能夠盡力避免冷戰的發生。”


柏林出版的《日報》也注意到了歐盟對華政策日趨強硬的趨勢。該報寫道,擱置歐中投資協定並不是對華政策變化的全部,事實上歐盟擬議中的《反外國補貼》和《戰略自治》法案也都是明顯針對中國的。文章寫道:

“‘公開性戰略自治’也是針對北京的。該法案的主旨是將涉及戰略重要領域的生產留在歐洲境內。布魯塞爾為此提出的理由是,新冠疫情顯示出,歐洲必須實行更高程度的經濟自治。歐盟委員會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表示,‘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避免明天的戰略依賴。’重要的領域包括芯片、電池和液氫技術,而中國目前在這些領域佔據著技術優勢。布魯塞爾計劃采取有針對性的刺激措施擺脫落後局面。

歐盟認為,為此目的采取補貼措施並不會構成問題。周三,無論是歐盟議會,還是經濟界都對歐盟新的對華戰略表示支持。這一戰略意味著歐盟將告別迄今為止的開放市場教條。”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