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不好?高中職試辦身心調適假

不只身體會生病,心理也會生病。教育部自2024年3月份開始,在全國40所高中職試辦身心調適假,未來只要學生察覺心理出現狀況,無需醫師證明,只需家長同意就可以請假,一學期至多可以請3天,對此學校及家長團體看法兩極,有人擔心身心調適假成為學生逃課的藉口;有人擔心外界會對請假學生貼上心理問題的負面標籤,究竟身心調適假在高中職校園可不可行?

青少年隱憂 身心健康亮紅燈

下課鐘聲響起,熱鬧的校園充滿孩子們的喧嘩聲,看似普通平凡的國高中校園,卻可能藏有隱憂。根據教育部統計,民國105年到109年,5年之間,國小到大學學生試圖輕生的通報案件,成長將近8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悄悄亮起紅燈。根據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統計,14歲以下的輕生率,從民國83年的0.1%一路成長,民國111年上升到了0.7%,成長將近7倍,15歲到24歲的青少年輕生率也從3.9%增加到了10.7%,在各年齡層當中,青少年成長幅度最大,顯見學生的心理壓力問題日益嚴重。

對此,教育部自2024年3月份開始,在全台40所高中職試辦身心調適假,只要學生自我察覺到心理出現狀況,不需要醫師證明,只需要家長同意就可以請假,每次請假以半天到1天為單位,一學期至多可以請3天,預計2024年8月份正式上路。

身心調適假 高中職試辦

實際來到參與試辦身心調適假的新北市三重高中,台上的老師認真教學,台下的同學仔細聽講,面對新制,同學們看法兩極,一名學生表示,有時候就是心情不好,然後就不想去學校,想要在家裡休息一下,就是休息一、兩天,我就可以調適好自己的心情,對我來說,我滿贊成放心理假的;另一名學生則表示,剛開始聽到心理假會有一些疑慮,因為它不需要醫生證明,就會怕有一些學生拿去濫用之類的。

勿標籤化學生 正視心理健康

為了避免外界對請假學生貼上負面標籤,誤將心理調適與心理問題劃上等號,學校在處理身心調適假時都特別小心,三重高中學務主任王可杰表示,當學生請身心調適假的時候,學校端只會有導師跟學務處的人員會知道學生請假的假別,無非也就是不希望讓學校的師生認為這位同學有身心方面的障礙。

其實身心調適假最初是從大學端開始實施,民國111年,國立中山大學率先起跑,目前全台至少有18所大學響應,只不過上路至今亂象不斷,傳出有不少學生前一天太累,或是情侶間吵架,就搬出心理假不來上課,如今高中職不需要醫師證明,不少人擔心,是否會淪為家長過度溺愛或是放縱子女的方式,甚至變為合理的逃課理由。

此外,民間團體認為,身心調適假缺乏後續的配套與管理,恐將讓學生安全出現破口,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鍾君偉表示,我們樂觀其成,可是不是只有放假就結束了,國小、國中的孩子,他不能只有自己一個人,家長比較擔憂的就是,高中以上的同學請了一個心理假,那他們請假之後在哪裡?做些什麼事情?那這樣子1天、半天,真的可以幫助到他們嗎?

身心調適假提供學生調整心情、平衡身心的喘息機會,但是學生在請假之餘,仍需正視內心深處的問題,絕對不能無限上綱,將心理假當作自我逃避的藉口。除了請假制度,學校也應該適時提供諮商輔導資源,透過早期介入與預防,才是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根本之道。教育部推出的身心調適假,雖然立意良善,但多數專家認為,目前仍處於意義先行的階段,請假提供了學生自我覺察的機會,但並未真正解決根本問題,加強落實關懷與諮商,設計完整的配套措施,恐怕才能實現設立的初衷。

台視新聞/陳晏瑋 陳信志  責任編輯/朱紫筠

更多台視新聞網報導
男性練瑜珈對心理健康有「3大益處」!專家認證 還能改善床上表現
父親節就要到了!多關心爸爸的心理健康 給新手爸爸的3個建議
衛福部提青少年「高樓輕生說」 兒福團體痛批:很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