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放著不管恐導致中風!醫師:「這5種人」要注意 想要預防,你該做到「這6招」

一提到「中風」的危險因子,一般民眾是飲食重油重鹹導致的三高、肥胖問題。但其實,就算沒有三高、生活健康、不菸不酒還是有可能中風,原因就出在「心房顫動(Artrial fibrillation)」。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廷儀表示,「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當心房組織內產生不正常放電,導致心房收縮得忽快忽慢,就是「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可能使血液在心房內產生擾流、凝集為血栓,當血栓隨著血流流出心臟,便容易堵塞血管造成器官栓塞,如栓塞於腦部便是心因性腦中風。比起三高、肥胖、抽菸等顯而易見的腦中風危險因子,心房顫動無聲無息,卻也更加可畏。

心房顫動的成因

造成心房顫動的原因可能是遺傳,或是全身性的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所導致。其他病人則多為心臟本身有病時才會發生心房顫動,如心臟瓣膜症、缺血性心疾病等,或是心房肌肉組織老化而引起。因此心房顫動時多伴有器質性的心臟病變,如心衰竭等。

整體而言,心房顫動的危險因子包括:

  1. 年紀大,高於65歲

  2. 高血壓

  3. 心衰竭

  4. 糖尿病

  5. 甲狀腺機能亢進

建議有相關疾病的民眾務必穩定追蹤、服藥控制,避免衍生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的症狀

由於心房顫動的心跳速度可能忽快忽慢,也可以時有時無,因此心房顫動的症狀差異非常大,輕者可能沒有症狀,嚴重卻可能導致休克或昏厥,臨床主要症狀包括:

  • 心悸

  • 心跳過快

  • 胸悶

  • 呼吸喘

  • 頭暈

  • 疲倦

另外,心房顫動最顯著的併發症為「心因性中風」與「心衰竭」。

徐廷儀指出,絕大多數的心房顫動患者是沒有症狀的。

心房顫動如何檢測?

心房顫動的標準診斷工具包括:

  • 心電圖

  • 心臟超音波

除此之外,以下方式也可以用來初步判斷是否有心律不整問題:

  1. 以血壓計或血氧計來測量心跳是否規則

  2. 使用測量或記錄心律的App或穿戴裝置,了解平時心律狀況

  3. 自行觸摸脈搏

徐廷儀提醒,有高血壓、心衰竭、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疾病的民眾,若有心悸、胸悶等症狀時,可以向醫師反映,以評估安排相關檢查。不論是用什麼方法量測,假如頻繁察覺有心律不整現象,都應該儘速至心臟科接受詳細檢查。

如何預防心房顫動?

根據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的衛教資訊,要預防心房顫動,可注意以下六點:

一、避免吸菸

香菸含有許多有害成分,其中尼古丁及吸菸所產生的一氧化碳,造成血管壁損傷,膽固醇容易堆積在血管內造成阻塞。

二、注意咖啡因攝取量

茶類、咖啡類中所含的咖啡因會使大腦及心血管神經興奮,增加心室收縮,引起心跳加快。如果心臟本身很健康的,倒是沒關係。但本身是心臟疾病患者,則會提高心律不整的風險。

三、多運動

運動可以提升身體抗氧化的能力,減少血管鈣化及發炎的機會,增強血液循環。

四、避免過勞

人如果沒有適度休息,會使交感神經長期處於興奮狀態,造成心跳加快、血管收縮。當心臟發生疲乏時,就可能會導致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甚至引發缺血性心臟病而導致死亡。

五、注意保暖

當人體突然受寒時,血管突然收縮,血壓升高,特別容易引起心律不整。因此氣溫變化大時要注意保暖

六、避免過度情緒起伏

過度的情緒起伏會影響大腦中樞神經系統,使心臟神經功能及內分泌失衡,導致心律的不規則。

徐廷儀提醒,由於多數時候心房顫動是沒有症狀,建議定期接受篩檢來預防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患者的飲食要注意什麼?

患者應該注意均衡的飲食,注意定時、定量以及飲食衛生,避免過度油膩、口味過重、生冷的食物。同時,應避免抽菸,以及喝過量的濃茶、咖啡、酒。

徐廷儀說,心房顫動的患者要服用抗凝血劑。而抗凝血劑有很多種,有些會跟食物產生交互作用,例如花椰菜、包心菜、甘藍菜等十字花科蔬菜,會跟某些抗凝血劑產生交互作用,讓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不穩定。在吃些蔬菜的時候份量要節制,不要一下吃、一下不吃,最好能穩定攝取或完全不吃。不過也有很多抗凝血劑在飲食上沒有特殊禁忌。

【延伸閱讀】心悸、頭暈...你應該問醫生你有沒有「心房顫動」!中風機率是一般人5倍

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 - 心房顫動的介紹與關於食衣住行的建議
台大醫院健康電子報 - 心房顫動的心律不整藥物治療簡介
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 - 心房顫動之治療

責任編輯:劉芮菁
核稿編輯:陳宛欣

更多良醫文章
2024天赦日有7天!天赦日怎麼拜?怎麼說?一文看懂拜拜6大流程及3大禁忌
粉紅色的痰、雙腳水腫,竟恐都是「心臟衰竭」症狀!醫師警告:藏在生活中的11個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