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療癒始於自我追尋 ——賴佩霞用正能量發揮快樂影響力

心靈療癒始於自我追尋  ——賴佩霞用正能量發揮快樂影響力
感染,慢慢學習用更柔軟的態度跟人互動與溝通。

面對挫折與傷痛的能力人人不同,與其選擇逃避或視而不見,

不如勇敢面對自己的不足與缺憾,努力讓生命豐富圓滿。

撰文/季平

照片提供/賴佩霞

迪士尼電影《獅子王》中的經典名言:「過去的傷痛會留下疤痕。你可以選擇逃避,或是從中學習。(The past can hurt. You can either run from it, or learn from it.)」五十六歲的賴佩霞說:「傷痛會逼我們尋找答案,因為我們想平復傷痛;傷痛也是禮物,因為它讓我們成長。」十六、十七歲的她接觸心理學,想透過觀察別人理解人性,之後接觸靈修課程,透過內在覺知改變自己,在不斷自我追尋與學習的過程中,她療癒了自己,成為心靈療癒導師,散發正能量的她樂於分享生命經驗,和他人一同探索生命的智慧與感動。

回首來時路 家庭關係的愛與缺憾

賴佩霞經歷許多嘔心瀝血的創傷,年輕時的不快樂源自於累積而來的負能量,比方原生家庭帶來的愛與孤單,在愛中失落的母親雖然愛得用力但方式並不完美,長久缺席的父親讓她深陷被拋棄的心理陰影中,渴望遺失的父愛;年輕的她想靠自己的力量打造完美家庭關係,碰到同樣深受原生家庭不完滿關係影響的另一半,因為溝通不良導致夫妻關係劍拔弩張,最後以離婚收場。

她說,七歲以下的孩子沒有成人的認知及分辨能力,大人透過語言、肢體傳達的負面訊息會融入孩子的自我認知中。如果有人說他壞或看到媽媽對他發脾氣,他會認為自己不好,完全吸收外在環境給他的自我認知與形象,「所以原生家庭對自我認知與自我認同有很大的影響力。」有人就這樣過一輩子,直到有一天開始質疑這種自我認知是否與事實無關,那一刻才是自我覺醒的時候,「一旦覺察到需要改變,才可能創造不一樣的人生。」在此之前,許多人只是一直複製小時候的自己,用習慣的方式看待自己、周遭與世界。

賴佩霞是幸運的,雖然歷經不完滿的原生家庭與第一段婚姻關係,她卻能覺知到自己內在的問題,透過心理學與靈修學習,成功將「小時候的自己」從黑暗高塔中釋放出來,越來越懂得愛自己、愛別人,享受生活。

四十年參透「關係」 找到自我價值與認同

從不快樂到快樂,從十六歲到五十六歲,賴佩霞的自我追尋之路走了四十年,她笑說,「覺醒與追尋之路是一趟高成本的學習之旅。」她不只接觸心理學課程、心理治療團體、專業諮商師訓練課程,也參與知名心理學大師的研討及訓練課程,近幾年她將觸角延伸至領導力及企業諮商領域。從學習處理自己跟自己的關係、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到以專業諮商師角色協助處理家族企業關係,賴佩霞一直不忘自我探索同時精進專業能力。一路走來,她的身分包含藝人、雜誌發行人、作家、心靈講師、心理諮商師、企業培訓師,同時也是人女、人妻、人母,不論扮演何種角色,持續學習的熱情不變,她說自己一路在學新東西,雖然身分不斷變化,卻始終在生活中燃點生命熱情的火花,「生命的火花在於看見自己不斷成長,這也是正向心理學、快樂心理學的核心理念。」終身學習帶給賴佩霞極大的快樂,也是她認定自我價值、肯定自我的另一種方式。

透過上課與演講,賴佩霞樂於分享自覺覺他的生命歷程,與其說她是「心靈療癒導師」,不如說她是「具有影響力的人」,透過生命故事豐富自己也照亮別人!她的自我修練從未離開「關係」二字的體悟:先建構好跟自己的關係才有力量;接續要建構的是身邊所有人的關係,力量會更大;再來是跟社群的關係,才有可能吸引更多人一起做有價值的事,讓自己開心。

「學習與探索自我的歷程,讓我越來越認識自己。」雖然賴佩霞自認是按部就班型的人,卻喜歡挑戰自我,比方說,接受電影、舞臺劇、音樂劇、小丑、國標舞比賽等演出邀約,透過各種學習豐富生命,讓自己快樂,她甚至常把自己打回「新人狀態」,隨時不忘找新刺激讓自己成長,即便過程中會出糗、茫然,會有挫敗感,她也甘之如飴。

活出自己的人生 感謝生命中的貴人

現在的賴佩霞樂於擁抱生命,在真正蛻變之前,也有影響她的重要人物拉她一把,第一位是她的母親,帶給她生命力及價值觀,「我的出生讓她找到安定的錨,除了情緒處理外,她給了我所有,希望我勇敢面對生命,給我全部的愛,年紀越大我就越能看到母愛的力量。」第二位是陶曉清,為她開啟另一扇門,從心理學到身心靈修行,重新認識自己,如果沒有進入身心靈領域,她往後的人生不會有如此大的蛻變,「如果沒有心理學的沉澱與自省和學習而且性格不變,我的第二段婚姻會跟第一段同樣悲慘。」過程中,兩個女兒也扮演重要「監督者」角色,「因為身為『母親』,我必須更自律地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言傳身教。」第三位則是她的先生謝志鴻,也是她這輩子最好的朋友,如兄如父,「他打開我的心視野,栽培我,也是我的貴人,讓我看見知識領域迷人之處。」在他身上,賴佩霞看到追求知識的喜悅,這樣的態度也影響了他們的兩個女兒。

親子、夫妻或朋友關係的「不美好」源自錯誤的溝通方式,所以更需要學習溝通技巧。賴佩霞認為,人與人之間可以意見不同,但不需要詆毀對方,「詆毀本身才是讓彼此關係惡化的主因,也會帶來很大的傷害。」她非常不認同用吵架、詆毀、說難聽話的方式溝通,雖然這種方式成本最低也最容易,不需要花錢學習,亦不需花時間、精神與耐心解釋或說明,「關係需要經營,低成本的溝通方式當下也許有用,但長遠來看要付出的代價更高。」她認為就算意見、想法不同仍要尊重彼此說話的方式,許多人因為溝通技術太差,累積越來越多仇恨,最後一翻兩瞪眼,「所以我一直學習聚焦在溝通上,減少很多紛爭或摩擦。」

傷痛與挫折是禮物 也是改變的動力

不是每個人都像賴佩霞一般有覺知能力,願意花四十年時間、金錢學習溝通及自我追尋,她認為,修習或調整身心靈狀態的前提是:承認自己需要學習新方法。許多人不覺得自己需要改變,其他人永遠沒辦法教導或改變一個不認為自己需要改變的人,「所以挫折是好事也是禮物,讓人知道自己有不足之處,而且需要學習。」

對於傷痛,許多人選擇視而不見或避而不談,因此不斷陷入同樣的泥淖中,重演生命中的傷痛片段。賴佩霞選擇面對並正視傷痛,甚至自揭傷疤和他人分享不愉快的經驗,也因為選擇面對、處理及放下,所以有了今日「重生」的賴佩霞。她認為傷痛非常有價值,許多學員走進心靈探索便是希望重新認識自己,從痛苦中覺醒,她看到的不僅只是負面情緒而是愛與力量,「他們希望回到愛自己跟愛人的道路上,所以他們在做努力,這些痛苦的過往或負能量是很好的滋養。」

人生下半場的自我修練:愛人、愛神、繼續圓夢!

年輕時的賴佩霞很努力追尋「渴望中的人生」,現在的她每天都為人生喝采!她說,只要喜歡現在的自己就不可能抹煞過去的片段,她真的很喜歡現在的生活與生命,「沒有任何東西是我想改變的,包含第一段婚姻,如果沒有那段痛徹心扉的經驗,我不會這麼努力地在這條道路上走,也不會有今天的明白。」

走入人生下半場,樂於學習及分享的她除了在專業領域上往企業諮商發展,今年取得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學位後,她還打算申請哈佛課程,她笑說自己的人生很簡單:愛人、愛神、愛世界、愛存在、感恩自己的福氣、每天都友善待人,「未來有很多可能性,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天花板在哪裡,不知道自己會走出什麼樣的人生,而我還可以繼續開心地做夢、圓夢!」

賴佩霞

1963年生,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取得高階領導人教練授證(Marshall Goldsmith SCC)、MGSCC 360測評認證,知名藝人、《魅麗雜誌》發行人、作家,也是心靈講師、心理諮商師、企業培訓師。1989年起接觸心理治療團體及專業諮商師訓練,參與無數心理學家級大師研討及訓練課程,樂於分享生命經驗,與有緣人一同探索生命的智慧與感動。

2010年翻譯作品《失落的幸福經典:影響千萬人的生命法則》出版

2012年《回家:賴佩霞20年修行告白》出版

2016年《我要心動一輩子 親密關係的10道練習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