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上一秒的事 並非因為你老了

記憶很神秘。你可能會失去15秒前出現的記憶,比如你站在廚房裡卻想不起進來是要拿什麼東西;但看似微不足道的回憶(如廣告)卻可能一輩子都記得。為什麼有些事情會留在記憶裡?又有哪些事情容易忘記?

你的記憶系統是這麼估量的:如果你仔細思考某事,你就很有可能會再思考此事,所以應該儲存起來。因此,你的記憶不是你想記住的事,也不是你努力要記住的事,而是你所思考的事。

你偶爾會聽到這種說法:大腦像一部錄影機,會鉅細靡遺記錄下所有發生在你周遭的事物,但是大多數的訊息你無法取得,也就是說,不復記憶其實是提取記憶這一環出了問題。

這個理論認為,如果有恰當提示,曾經發生在你身上的所有事都能找回。比如說,你可能以為自己對童年時的家全無印象,但當你重回故居,院子裡山茶花的香味會突破歲月的隔閡,你以為已經失去的回憶又被拉了出來,像拉出項鍊上的小飾物一樣。這樣的經驗讓你覺得任何你以為遺失的記憶都有可能追回。催眠情況下成功憶起過去種種的經驗,常用來當作支持這個理論的證據。如果找不到恰當的提示(如山茶花或其他可能事物),催眠可讓你直接探究記憶的殿堂。

縱然這個想法很吸引人,但其實是錯的。催眠並不能幫助記憶,這點很容易就能用實驗證實。雖然催眠確實能讓你對自己的記憶有自信,卻不能讓你的記憶更準確。

另一方面的證據——恰當的提示,如山茶花香,可以找回佚失已久的記憶——就很難用實驗來證實了,不過大部分記憶研究人員相信這類記憶恢復是有可能的。但即使我們讓佚失的記憶用這種方法回復,也不代表所有看似忘卻的記憶都可以找回,只代表部分可以。總而言之,記憶研究人員找不出有任何理由相信,所有記憶都可以永久保存。

現在回到我們對於遺忘的討論。有時候你的確專注於某事上,於是訊息在「工作記憶」裡活躍一陣子,卻從來沒進入長期記憶中。

你一定也有過相同的經驗,有些東西你確定你應該知道,因為你查過或聽過(所以才會存在於工作記憶內),但這些東西卻從未進入長期記憶。

工作記憶空間不夠,是人類認知最根本的瓶頸。工作記憶容量大者,推理能力高。

引發你情緒的事,較會記住

奇怪的是,有些事情會存在長期記憶裡好多年,儘管你根本無意去學習,而且那些事也沒有特別吸引你。比方說,為什麼我會記得1970年代大黃蜂牌鮪魚罐頭的廣告歌呢?

我們都知道,學生如果不專注就無法學習。比較弔詭的是,當學生真的專心了,卻有時候能學習,有時候不能。到底除了注意力之外,還需要什麼呢?

合理的猜測是,我們記得能引發情緒的事情。你不也比較容易記住開心雀躍的時刻,如婚禮;或是非常悲傷的時刻,如聽到911恐怖攻擊的噩耗?事實上,如果你請別人說說自己最鮮活的記憶時,他們提到的事件多半都帶有感情色彩,如第一次約會或是慶生會。

所以科學家進行了非常仔細的研究,結果顯示能提升記憶的真的是情感,而非一再重複想到這些事件。研究人員也找出背後的一些生物化學機制,比較正確的說法是:引發情感反應的事情比較容易記得住,但是情感並不是學習的必要條件。

也許我記得30年前大黃蜂牌鮪魚罐頭的廣告歌,是因為我聽了很多遍,重複非常重要,但其實不是所有的重複都有用。若真如此,你就能記住所遇過的每一個人的名字,也從不會忘記車鑰匙放在哪裡。很遺憾的,記憶並非如此,這點從一個經典實驗可以知道。

受試者坐在螢幕前,螢幕上一次出現一個字,然後受試者要對每個字做出簡單的判斷(有些受試者必須說這個字是否有A或Q字母;有一些受試者必須說這些字詞是否讓他們有愉快或不愉快的聯想)。這個實驗有一點很重要,一半的受試者被告知在全部單字出現完畢後,他們須接受測驗,看看記住多少單字。

實驗結果顯示,預知之後會有測驗並不能提升受試者的記憶,這點相當值得注意。其他實驗也顯示,告訴受試者他們每記一個字就能得到獎金,也沒有多大幫助。可見只是想要記住並沒有效果,或甚至根本無濟於事。

不過,這個實驗還有另一項重要發現。受試者看到每個單字時,都必須做出判斷,第一組判斷單字裡有無字母A或Q,第二組判斷單字能不能讓他們聯想到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情。結果,第二組記住的單字量幾乎是第一組的兩倍。現在我們似乎有點頭緒了,我們發現可以讓記憶大幅提升的情況。但是為什麼去想單字給人愉快與否的感受,會有所助益呢?

因為判斷愉快與否會讓你思考這個單字的意義,並思考其他與該意義相關的字詞。因此,當你看到oven(烤箱)這個字時,你可能會想到蛋糕、烤肉和你家廚房那不太靈光的烤箱等等。但如果你只需要判斷oven這個單字裡有無字母A或Q,你就完全不會想到意義。

大多數情況下引導人類行動的,並非深思熟慮;反而是仰賴記憶,遵循過去採取過的行動。

讓人最快記憶的方法:故事

你想什麼就會記住什麼。這麼一來,記憶是思考的殘餘物,這個結論就再清楚不過了,這其實是建立記憶系統相當合理的方式。既然你無法儲存所有事物,你該怎麼決定什麼要儲存、什麼要捨棄?你的大腦是這麼盤算的:如果你沒有用力思考某事,那你大概不會想要再想起那件事,於是就沒有儲存的必要;如果你努力思考某事,那麼未來你很有可能會想要以同樣方式再次思考。

人腦似乎非常善於理解和記住故事,程度之甚,心理學家有時候會稱故事「享有心理上的特權」,意思是說相較於其他訊息,故事在記憶中享有特殊的地位。

如果我們想和他人溝通,利用故事結構有幾個重要優點。首先,故事易於理解。因為聽眾了解結構,有助於解釋動作。比方說,聽眾知道故事中的事件不會隨機發生,當中必有關聯,所以當原因還不明朗時,聽眾會仔細回顧思索之前的動作,將其和目前的事件連結。

第二,故事引人入勝。閱讀研究者做過實驗,請受試者讀不同類型的文本,並針對是否有趣進行評比,結果故事的趣味評比始終高於其他形式的文本(如說明文),即使呈現的是同樣的資訊。

第三,故事容易記住。因為理解故事需要大量的難易適中推論,你就必須從頭到尾思考故事的意義。思考意義是幫助記憶的絕佳方式,因為事物的意義,通常就是你想記住的部分。

●小檔案_書名: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

作者:丹尼爾.威靈漢
出版社:久石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12月15日 

丹尼爾.威靈漢 簡介
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維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主要研究大腦運作中關於學習與記憶的部分,目前專注於認知心理學在幼兒園至高中階段教育的應用。為《American Educator》雜誌撰寫「請教認知科學家」專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