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一天也好

或許真的悶壞了,在酷暑的助燃下,足足被囚錮數月的人們,猶如脹熱的蒸氣,迫不及待地想掙開壓力鍋,呼吸自由的氣息。甚至,還恨不得替這個曾被病毒按下「暫停鍵」的世界,啟動「快轉鍵」,以追回在這段失落的日子裡,一度被沒收的距離、財富、市場,以及生命的進度。

於是,當6月7日,台灣的防疫禁令一解,龐大的觀光人潮旋即報復性地湧出,國外更是按捺不住,明明「疫後」的切確日期還撲朔迷離,不少國家卻寧可一邊防疫,也硬要一邊解放。

因此,許多原本令人期待的「解封經濟」,在急就章的狀態下,顯得尷尬及荒謬。日本大阪的環球影城,雖然重新開放,卻怕飛沫傳染,於是希望雲宵飛車的乘客能忍住內傷,最好不要尖叫。而多部期待追上檔期而復拍的好萊塢電影,也接到了禁拍親熱戲的命令,哪怕是文藝愛情片。

不過細想,全球之所以會卯起來「趕進度」,其實只是揭露了人們對尋回常軌的渴望。美國一名紐約客Josh Morrison組了一個非營利組織One Day Sooner,短短一個月內就號召了逾100國、2萬名自願施打實驗疫苗的勇者,為的就是大能幅縮短動輒數年的人體試驗期,快速催生救世仙丹。

疫後除了消極重建,更要積極重生

有趣的是,「One Day Sooner」各媒體有諸多不同的翻法,一如「提前一天」「時不我待」,但讓我最有感的則是「快一天也好」,畢竟這是對當下的集體共識,最貼切的詮釋。

只不過,病毒不只擾亂了你我的節奏,更突變了世人的慣性、消費的基調以及價值的取捨,也就是說,即使最後疫情消散,人間也不復往昔了。如銀髮族不再是線上購物的絕緣體、辦公的空間重新被定義、學校也不再是上課的唯一場域……,這對產業而言,是顛覆,亦是機會。

星巴克雖在疫情期間關閉全美400多個傳統店,卻同時開設300間只提供外送與現場取貨、無座位的新型店(pick-up stores),以更低的空間建置成本更低廉,滲進住宅、辦公區。而亞馬遜則在季砸下40億美元大幅提升送貨到府的服務,使其市占率、交易頻率全面提升,股價竟較疫前飆升。

有鑑於同事擠在茶水間打屁將成過去式。法國餐飲服務巨人Sodexo已開發出稱為「Twelve」的App,讓員工預購咖啡和甜甜圈,App則運用演算法把領取時間、地點錯開。如此一來,許多大企業標榜高檔員工餐廳,也可能消失,未來企業可能從內部自建員工餐廳模式,轉為委外模式。

所以,任誰都想回歸常軌,就算「快一天也好」,但更值得思考的是,默默「轉變」後的「轉機」。

承如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所言:「不要白白浪費一場好危機!」在本期《遠見》的封面故事〈誰偷走我的客人?〉以及特別企畫〈未來大學預想圖〉,就是想告訴各行各業,疫後未必只能是消極的重建,更能積極地重生。

162年前,達爾文提出了物競天擇論,解釋的,不僅是種族進化的推演,如今看來,似乎也佐證了企業營運歷程。世間不可能永遠承平,企業也難以「永續經營」,上班族、企業家,抑或各行各業的領導者,其實都得明瞭,不被淘汰的,並非巨變前的強者,而是擁抱巨變的適者。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