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平教育能等嗎?梁莉芳:兒子能在學校快樂做自己,不是因為幸運

每回大選,口水仗總是會越演越烈,政治人物不辯論政策,卻開始出現漫天亂飛的人身攻擊,特別是針對女性候選人的敵意和歧視,從「不像女人」到「衰尾查某」。雖然我們家沒有電視,孩子還是能從外出吃飯的小吃店或是阿公、阿嬤家,敏銳的偵測到這些他聽起來不友善的話語。才剛滿七歲的他會問:「媽媽,為什麼他們要討厭女人?」「媽媽,什麼是不像女人?」我得暫時忍著對這些錯誤示範的怒氣(這不是給媽媽增添事端嗎?),耐心的跟孩子解釋大人們的偏見和歧視是從哪裡來。這些政治人物理所當然、理直氣壯的模樣,更加暴露了台灣性別平等教育的缺乏。

男生還這麼愛哭:當性別成為壓抑

孩子的幼兒園是混齡班,長得瘦小又特別容易哭的他,常會跟我們哭訴學校裡大哥哥們對他的不友善,像是:「你怎麼那麼愛哭啦!」「怎麼那麼像女生啦!」孩子他爸聽到後,常常嚷著要到學校教訓人,我的心裡當然也充滿不捨,不過,該受到指責的是看似欺負人的大孩子嗎?這些孩子在缺乏性別教育的環境長大,他們學習和模仿周圍大人的言論,在長成自己的路上,他們同時深受性別框框的束縛和壓抑。

有次我到幼兒園接孩子時,有位孩子口中會嘲笑他的大哥哥跑來問我:「澎澎媽媽,為什麼澎澎那麼愛哭?」(我心裡知道,孩子想說的其實是:為什麼男生還這麼愛哭?)我彎下身來輕聲問他:「那你難過的時候會哭嗎?」「哭有什麼不好的嗎?」他看著我,沒有說話。我可以想像,眼前的這個小男孩第一次哭的時候,或許他受到的是「男生哭什麼哭」的責備和嘲笑。5、6歲大的孩子,應該就是從他自身的經驗裡學習到,對男孩而言,哭是被禁止的行為,哭是不符合男子氣概的表現。但是,被壓抑的同時,孩子是否學習了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如何照顧自己的情緒?

我們上小一的孩子,還是很愛哭,伴侶總是會擔心他會不會因此在學校被欺負、被排擠,偶爾也會立場鬆動的感嘆:「他(小孩)是不是太愛哭了?」當孩子在學校出現狀況時,我們的文化經常將矛頭指向家長、反省孩子,經常不分青紅皂白拿出合群的大帽子,要孩子跟大家一樣,不問孩子內心真實的感受,不去看看制度和環境上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孩子上小學後,我也跟他爸爸一樣會有類似的憂慮,不過,我常提醒自己也提醒孩子,如果他因為性別氣質受到不一樣的對待,錯的不是他,要改變的不是他,而是大人們的努力還不夠,是性別平等教育還有好長的路要走,是我們的環境對於人與人之間差異的尊重還要更進步。作為媽媽,我會一直和他站在一起。

教育現場需要看見、尊重孩子的差異

孩子小學生活的第一個學期快要結束了,慢熱的他出乎我們意料的熱愛學校生活,作為班上個子最嬌小的男孩之一,這件事情似乎一點也不困擾他,他會說:「可是我跑得很快喔!」老師會稱讚他:「食量驚人、體力超好!」在學校感到委屈、挫折時,他的眼淚還是撲簌的一秒鐘掉下來,事後,他不僅恢復得很快,同時能分享掉淚的脈絡和緣由。我們看見他因為思考和語言能力的進步,越來越能述說自己的情緒。

瘦小、愛哭的兒子能在學校快樂、自在的做自己,做父母的我們,心上的大石頭就真的能放下了嗎?

孩子的導師曾經找我討論他在學校容易哭的這件事情,但老師從頭到尾沒有提到「男孩子哭不大好」的刻板想法,而是透過她細心的觀察跟我分享,孩子的好勝心很重,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和期待經常是眼淚的引爆點。在第一線的教育現場,我們需要更多不以傳統性別氣質評價學生的老師,能尊重孩子們的差異性。

學校課程或是活動的設計,是孩子們接受訊息的重要管道,是不是能敏銳的避免複製和強化孩子性別偏見的安排?例如:孩子這學期的學校運動會,許多競賽項目都不以性別分組,例如:短跑競賽採取的就是性別混合的方式,不少女孩跑得像風一樣的快,拔得頭籌,打破大人們狹隘的性別觀念,我也把握給兒子的機會教育,告訴他性別絕對不是決定能力的依據。

我其實很清楚,到目前為止孩子看似不錯的經驗,不是因為幸運,而是許許多多人長期在性別平等教育耕耘的成果,在缺乏性別平等意識的歧視言論裡,我們的孩子可能會被認為「不夠像個男孩」,可能會遭受不友善的對待。所以,性別平等教育真的能等待嗎?真的不重要嗎?

更多親子天下文章
【熱門專題】性別無偏見|葉永鋕事件後,讓我們一起守護孩子的獨特↘️
陽光笑臉下是「遍體鱗傷」—聽見受虐兒說不出口的呼救
「是我不乖才會被打」—受虐兒如影隨形的受害者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