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不可集專欄/藍營要員接力訪陸,是破冰還是不合時宜?

愚不可集專欄/藍營要員接力訪陸,是破冰還是不合時宜?
愚不可集專欄/藍營要員接力訪陸,是破冰還是不合時宜?

余可及/資深政治記者

繼前總統馬英九出訪中國大陸後,陸續又將有國民黨前副主席郝龍斌、前秘書長李乾龍、前立法院長王金平,以及前主席洪秀柱將「接力訪陸」。如果再加上尚未證實的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傅崐萁的「國民黨立委」訪團,短期內可能有高達五批國民黨黨政要員訪陸。其政治效果,難以預料。

實際上,要說這波國民黨的「訪陸潮」,並非起自馬英九,而是上個月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的訪陸行。所以算起來,到今年七、八月間,短短半年內,訪陸的藍營大員可能至少會有七批。如此的「盛況」,很容易讓人聯想起2005年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以及國民黨主席連戰接連訪陸的「破冰之旅」、「和平之旅」。

與2005年的情況相較,今年台灣的政治情勢確有雷同之處。首先,是兩者都在民進黨執政下,兩岸關係陷於緊張情勢下,亟需化解;其次,都是在民進黨確定勝選情況下,藍營以在野黨之姿的出訪。而確實當時的接連出訪,為當時兩岸關係的緩解,以及後來馬政府上台後兩岸的「春暖花開」互動,奠定了基礎。

然而,兩個時空背景的不同之處,也顯而易見。首先,是雖然同樣是「民進黨在總統大選勝選、國民黨敗選後」,但當時扁家貪腐弊案加上三一九槍擊案,民進黨的執政正當性遭到高度質疑;其次,是當時雖然國民黨敗選,但馬英九接班情勢已經明朗,藍綠此消彼長的政治實力十分清晰,這些訪陸的鋪排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如今賴清德雖然以未過半勝選,但要說國民黨是否已經「彼消我長」,大有疑義。

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國際情勢的不同。2005年前後,雖然也不時傳出美中齟齬,但當時美國的最重要國際戰略是「反恐」,在兩岸政策上至少是採取「兩不相幫」態度;但如今新冷戰情勢形成,核心就是「反中」,而且是「挺台抗中」。在這樣國際情勢的引導下,接力訪中,對國民黨的對外尤其是對美關係上,可能並不討好。

「新冷戰」的反中主旋律,當然也會直接影響國內民心向背。尤其在經過2014年太陽花、2019年的反送中等運動後,無論這些運動本身的成敗如何,國人對於「中國」的反感情緒,始終居高不下。因此,國民黨黨政要員的接力訪中,很可能就會在民意上遭受很大的挑戰。

當然,要說這七批國民黨的「要員」們,彼此互通訊息,刻意要造成民意風向的可能性不高;甚至可以說,這七批人彼此之間還有些恩怨情仇在內。如馬英九時期,傅崐萁就不見容於國民黨,與王金平更是勢同水火;郝龍斌曾出馬競選國民黨主席,主要目標就是被認為「過度偏統」的洪秀柱。至於李乾龍,是江啟臣擔任國民黨主席時的秘書長,也被認為和現任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並不對盤。所以接力訪陸應不是「集體作為」,而是「個別決策」下的結果。

但實質上的「個別決策」,並不能影響外界對國民黨可能產生的觀感。畢竟在一般民眾眼中,並不會去分這些藍營黨政大員們是不是不對盤,以及訪陸的背後的脈絡究竟為何。民眾看到的,只會是國民黨接連去大陸「示好」而已。而這樣的觀感,甚至可能影響到真的有達成的具體目標。

而且更進一步看,這些訪陸的藍營要員,雖然看似「大咖」,實則多半只是「大老」,說是「過氣的政治人物」都不為過,連對國民黨的決策都影響有限。可能最有影響的,反而是看似最小咖、但身兼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的傅崐萁。但即使是傅崐萁,要說能代表多少國民黨的意見,恐怕也很難說。

由此看來,國民黨內的實力派,如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台北市長蔣萬安、新北市長侯友宜、台中市長盧秀燕等,在這波「訪陸潮」中反而保持按兵不動,就不令人意外了。而一向被認為是「親美派」的朱立倫,甚至在馬英九訪陸的同一時間,派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訪美(實則朱立倫本人也在美國,雖說是「私人度假」,但是否會順便與美方接觸說明,則很難說)。其背後動機,都是避免「一窩蜂」下,國民黨未蒙其利,反受其害。

菱傳媒原始網址:愚不可集專欄/藍營要員接力訪陸,是破冰還是不合時宜?